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
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撰寫過廣告,毛澤東早期也曾寫過四則手法新穎、格調高雅的廣告。
其一:1915年,22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酷愛的他為了組織同學一起發展游泳運動,撰寫并貼出了一則《游泳啟事》:
鐵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
凡我同志兮,攜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場。
同學們看了嗎毛澤東的這則發起廣告后,紛紛報名,很快就組織了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泳隊伍。每天晚飯后,暢游湘江,中流擊水、豪氣干云。游泳也曾給毛澤東帶來不少創作靈感,青年毛澤東曾作詩道:“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抒發了其人生之大志,以及沖天之豪邁。
其二:1915年9月,正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的毛澤東痛感國家的艱難,民眾的痛苦,迫切需要結交一些能夠“舍己為民、舍家為國”的知心朋友,于是他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這三個字的繁體字總共28畫)為名,在長沙各校大門口張貼了《征友啟事》,邀請有志于愛國工作的青年和他聯系,并指明是結交能刻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做朋友。《征友啟事》中說:“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今吾輩少年,當承前賢遺志,秉堅忍并書劍,登高山存遠志,誓與國家共沉。 逼渲械摹霸竾聠枰郧笥,敢步將伯之呼”之句,用了兩個典故:《詩經》里說,“嚶其嗚矣,求其友聲”,就是說鳥那么叫著,就是為了尋找朋友。第二句也是出自《詩經》,“載輸爾載,將伯助予”。其中“將”是請的意思,“伯”是長者的意思。意思是我的車子就要陷下去,請長者助我一臂之力。兩個典故都是表明求友。毛澤東當時課內成績出眾,課余酷愛讀書,常以天下為己任,此番妙舉,意在高山流水間。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與斯諾談話,曾回憶當年征友廣告的事,他這樣說:“我感到自己心胸開闊,需要結交幾個親密朋友,于是有一天我就在長沙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邀請有志于愛國工作的青年同我聯系。我指明要結交堅強剛毅、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我從這個廣告得到三個半人響應。一個是羅章龍,他后來參加了共產黨,但是以后轉向了。另外兩個青年后來變成極端反動的分子。那“半”個響應來自一個沒有明確表態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聽了我要說的一切之后,沒有提出任何明確建議就走了!
其三:《毛澤東早期文稿》記載,1917年,年僅24歲的毛澤東親筆擬就并四處張貼了《工人夜校招生廣告》:“列位大家來聽我說句白話。列位最不便益的是甚么,大家曉得嗎?就是俗話說的,講了寫不得,寫了認不得,有數算不得。都是個人,照這樣看起來,豈不是同木石一樣!所以大家要求點知識,寫得幾個字,認得幾個字,算得幾筆數,方才是便益的。雖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勞動,又無人教授,如何能到這樣,真是不易得的事,F今有個最好的法子,就是我們第一師范辦了一個夜學。”——開宗明義,講明為何要學習的道理。而且,針對招生的對象,特地采用了湖南地方通俗易懂的方言白話文來撰寫此廣告,表達了毛澤東對工人群眾的體貼。
“這個夜學專為列位工人設的,從禮拜一起至禮拜五止,每夜上課兩點鐘。教的是寫信、算賬,都是列位自己時刻要用的。講義歸我們發給,并不要錢。夜間上課又于列位工作并無妨礙……列位大家想想,我們為甚么要如此做?無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個個寫得、算得。列位何不早來報個名,大家來聽聽講?有說時局不勢,恐怕犯了戒嚴的命令,此事我們可以擔保;上學以后,每人發聽講牌一塊,遇有軍警查問,說是師范夜學學生就無妨礙了。若有為難之處,我替你作保,此層只管放心的。快快來報名,莫再耽擱!”——在這則廣告里還特意講明夜校不收學費、贈送課本、代辦夜間通行證等等事項,具體、周到,讓人覺得一位真誠可親的教書先生在與你侃侃而談。
其時,毛澤東仍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就讀,被推選為學友會總務兼教育研究部部長(負總責,在此之前,這兩項職務均由教師擔任)。毛澤東上任后,召集學友會同仁討論,決定在一師附近的國民學校將中斷了的工人夜校重新辦起來。在會上,毛澤東提出舉辦工人夜校的四條理由,第一條是“我國現狀,社會之中堅實為大多數失學之國民”他們需要受教育;第二條是歐美等國,教育雖已很發達,但夜學、露天學校、林間學校等并行不廢,值得借鑒;第三條一師三、四年級學生理論課已完畢,接下來是實習,而工人夜校正好為同學們提供了實習場所;第四條是打破社會和學校鴻溝分明、相隔相疑的局面,通過辦夜校,增強學生與工農群眾的聯系。
據毛澤東隨后的《夜學日志》記載,這則廣告共發過三次。第一次,張貼在街道通衢之處,并委托警察分發,“久之無效”;第二次,除印刷小張外,另用大紙書寫,貼于鬧市,仍沒收到預期效果,一共只有9個工人來報名。
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毛澤東召集同學們一起商討對策。經過廣泛的討論,大家分析出原因有三:其一工人不了解學校,白學不要錢,不敢相信會有這等好事;其二讓警察去發廣告,人們有懼怕心理;其三僅僅張貼,不識字的人連官府的布告都不看,怎么會去看街頭張貼的廣告。隨即改變招生方式,毛澤東和同學們又帶著印好的廣告,分頭到工人宿舍區和貧民區,邊分發邊宣傳,面對面解釋。幾天后,就有102人報名。毛澤東把這次活動的過程寫進了《夜學日志》,說他們分發廣告時,“大受彼等之歡迎,爭相詰問,咸曰‘讀夜書去!’”通過這次夜校招生活動,使毛澤東體會到:做群眾工作,非深入到群眾當中去不可,這一原則貫徹在了他此后的革命生涯。
毛澤東主持了工人夜校的開學儀式,兼任歷史課教員,設置并填寫夜學日志。
其四:查閱1920年7月31日的湖南《大公報》的廣告欄里,可以發現一則題為《文化書社緣起》的廣告,由毛澤東所寫:“我們認定,沒有新文化,由于沒有新思想;沒有新思想,由于沒有新研究;沒有新研究,由于沒有新材料。湖南人現在腦子饑荒,實在過于肚子饑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書社愿以最迅速最簡便的方法,介紹各種新雜志。以充青年及全體前進的湖南人研究的材料……”。
1920年7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會友們發起成立“文化書社”,把建設中國的以至于世界的新文化看作是“大家公負”的責任。毛澤東在他起草的《文化書社緣起》中還這樣寫道:“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幾年來風馳雨驟,成長得好與成長得不好,還依然在未知之數。諸君,我們如果曉得全世界尚沒有真的新文化,這倒是我們的一種責任啊!”可見毛澤東要建設新文化的強烈責任感和高度熱情。
“文化書社”創辦了7年,為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作了很大貢獻。1927年“馬日事變”后,“文化書社”被國民黨反動派強行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