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揭穿了網絡營銷的黑幕,點擊欺詐再一次成為輿論焦點。據報道,2006年第二季度美國搜索引擎廣告總體點擊欺詐率是14.1%,比第一季度的13.7%有所上升;國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廣告客戶認為自己是點擊欺騙的犧牲品,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經營報的記者用“觸目驚心”一詞來形容欺詐點擊的嚴重程度,并不夸張。
其實,欺詐點擊已是公開的秘密,兩年前,國內就有網站互相指責對手,以虛假點擊哄抬流量騙取廣告投放,無非是賊喊捉賊罷了。
現在,美國人自己先曝光了,國內的相關機構跟著自亮家丑,原來,搞欺詐點擊,中國網絡營銷是后來居上。這不奇怪,我們的市場經濟還是初級階段,網絡營銷更是新生事物,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即使有法可依,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網絡營銷鉆法律的空子,難以避免。所以,代理商自己故意欺詐,競爭對手惡意攻擊,致使欺詐點擊愈演愈烈。
搞欺詐點擊,本來就是網絡技術獨具的特殊功能,既不要散傳單,也不要搭臺表演,一臺電腦一只鼠標就能搞定,而且防不勝防,查無蹤跡。這就給禁止網絡營銷的欺詐行為帶來很大難度。
如果依靠網站及其代理商嚴格自律,來規范網絡營銷,目前可能只是一種空想。首先,點擊率與廣告收入緊密相連,大家都在搞欺詐,誰不欺詐誰吃虧,惡意攀比的心理很難根治;其次,網絡技術本身暫時難以禁止欺詐點擊,廣告客戶就無法辯明真實點擊和無效點擊,也就很難避免廣告投放的決策失誤。
百度的競價排名最近連續遭到廣告客戶的起訴,都是涉嫌點擊欺詐,百度聲稱不會放過幕后黑手。Google的點擊付費廣告同樣受到質疑,在反擊有關點擊欺詐的行業數據是,Google稱第三方的統計夸大了事實,并且發現了其中的不準確證據。競價排名也好,點擊付費也好,都是為輿論所詬病的網絡營銷模式,但是,誰的數據令人信服?一時莫辨虛實。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欺詐點擊問題上,競爭對手之間有沒有小動作?誰在背后搞鬼?暗中傷害對方,也許可以給對手帶來麻煩,甚至造成直接損失,但是,從長遠來看,對整個產業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試想,欺詐點擊涉及的不是哪一家網站,而是整個網絡營銷產業都面臨嚴峻挑戰,如果整個產業失去了誠信,那么,網絡廣告的增長也就失去了根基,最終只能是自殺性的毀滅。
網絡廣告是最具增長潛力的贏利點,也是網絡公司競相角逐的一座富礦,競爭激烈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不擇手段欺騙客戶,或者是弄虛作假攻擊對手,都不是網絡營銷的正道。培育一個健康的網絡營銷環境,必須從三個方面同時著手:一是以法治理,二是行業自律,三是技術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