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市工商局共接收到來自我市消費者關于建材、家具、裝修、床品等與居家裝修有關的共計98起投訴案例, 涉及建材類的案例47例, 涉及家具銷售爭議的案例42例, 涉及裝修公司的投訴7例, 涉及床品質量問題的投訴2例。這其中每一起投訴案例都體現出了消費者的些許無奈與艱辛,也暴露出了家居市場上的一些不誠信行為,從而為消費者在居家消費時敲響了一記警鐘。
“多退少補” 不認賬
消費者購買瓷磚、吊頂等產品時因為一時無法確切的計算材料用量,所以消費者一般都會先從建材銷售店購買一部分材料,然后根據實際使用量 “多退少補”。 但是, 在實際消費過程中, 業主卻遭遇了 “‘少補’容易, ‘多退’”難的尷尬。
有市民在投訴中表示,自己家裝修完之后還剩下了10片地磚, 根據當初約定, 這些瓷磚是可以退貨的,但現在商家卻拒絕退貨。據了解,商家對瓷磚、吊頂類產品給予“多退少補”的 “政策” 已被視為是行業內約定俗成的 “規則”,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也很少會要求商家將 “多退少補”以書面形式落實到買賣協議上,這就給一些不良商家事后對當初的口頭承諾拒不認賬留有可乘之機。 建議消費者不要輕信商家口頭承諾, 應要求商家將其各項承諾落實到書面上。
退貨運費引爭議
“合同中明明約定家具出現質量問題時可以退貨,但為什么還讓我自己出運費呢?”“合同中只說予以退貨, 并沒說商家要承擔運費。”今年5月份的一起投訴案例中買賣雙方對于退貨時產品的運費究竟該誰出,消費者與商家各執一詞。
其實,在這樣的爭議中,商家的說法毫無疑問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產品出現明顯的質量問題, 屬于產品制造商或銷售商的過錯,由此產生的 “三包”費用不應該由消費者承擔。消費者如遭遇類似問題,應通過合法途徑果斷維權。
“床墊治病” 有點 “坑”
“說好的床墊有理療功能, 能夠治療腰痛、增生等疾病,但使用后老人出現了頭暈等癥狀,我們要求退貨,希望能幫助協調。”這是今年4月份,一起我市居民關于 “治病床墊”的投訴時的表述。
現在市場上有一些專門銷售床墊的商家打出了 “磁療體驗館”、 “理療服務中心”的招牌,向消費者銷售 “特殊床墊”。 這些店鋪一般都位于繁華路段的臨街底商,在我市大型家居建材賣場內難覓其蹤影。這些產品究竟功效如何,使用之后的消費者對此說法不一,大家對待這類宣傳應分外謹慎。
門窗尺寸設 “低消”
建材市場還有最低消費?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但這樣的事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有消費者在我市一家門窗銷售店購買玻璃推拉門時,商家起初說按面積計價,但當業主下單后,商家卻提出 “每扇門面積不足1.6平方米時按1.6平方米計算”。消費者對此十分不解。
其實,門窗市場有 “最低消費”的現象并不鮮見,因為這涉及到裁切玻璃過程中的損耗問題,商家一般會將此情況提前說明。但本案中商家并未就此情況進行提前說明,以致引起了消費糾紛。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玻璃門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提前問清楚是否有 “最低消費”,然后根據自家所需門窗尺寸具體衡量,并做出是否下單的決定。
“聯購” 退貨遭遇 “退禮” 尷尬
近年來家居市場上以“聯盟”為主題的促銷活動很多,這類活動往往優惠幅度很是誘人,但其引發消費爭議的現象也十分常見。在今年我市消費者關于建材產品的47類投訴案例中,有7起案例與此類促銷有關,占所有涉及建材類產品投訴案例的14.9%。
比如,李先生在4月份的一起家居建材“聯購會”分別從四家商戶購買了木門、 衛浴等產品, 之后參加了 “會場” 的抽獎活動,抽得一輛自行車。后來李先生對所購的木門提出退貨要求,商家表示退貨可以,但必須把獎品———自行車退回。李先生認為即使自己當初不買木門, 也可以獲得抽獎機會,所以自己不應該退還獎品。這是促銷活動比較常見的一類問題,建議消費者在參與這類活動時最好就 “退貨”與 “如何處理獎品”之間的關系提前向活動舉辦方了解清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作者:王萬亮 王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