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我正在遠離挪威建筑的傳統。但很快我便意識到,我只是在處理相關語境!边@是1997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挪威建筑師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的語錄。上周,這位游走于現代主義傳統與北歐建筑風格間的建筑詩人在奧斯陸去世時,評論界稱,費恩對北歐傳統和現代風格的成功調和,是他留給后世建筑師最可貴的遺產。
費恩出生于1924年,25歲時從挪威奧斯陸的建筑學校畢業,并于幾年后遇到了其現代主義建筑導師簡·普魯威(Jean Prouvé)和勒·柯布西耶。而他本人,摯愛挪威的天然環境與建筑材料,此后一生便致力于溝通城市現代主義風格與古老的建筑藝術。這令他成為戰后挪威最出色的建筑師。
“我如何解釋某一方案的位置、其光線和建筑材料,與我的出身有一種強烈的關系!辟M恩在接受普利茲克建筑獎時說。而他的這種建筑哲學,表現在他為1962年威尼斯雙年展設計的北歐共同館(Nordic Pavilion)上,這是一幢繞樹而建的混凝土建筑,上有容納光線的開口;也表現在他1991年的作品——冰河博物館(Glacier Museum),它位于挪威Fjaerland峽灣開口處,費恩將之處理成就像背對群山躺著的一塊石頭。
人們或許很難理解,費恩的主要建筑代表作都是博物館或展覽館。但這對戰后踏入建筑界的費恩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定數”!霸谂餐覀儠r常有許多小型的建筑比賽——主要為教堂和博物館而設。我還年輕時,為了找到工作,我參加了許多競賽。那時我并不對那些事物特別感興趣,但這是你在挪威,處于那個位置上時的結果!
非主觀選擇的結果,造就了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展覽會挪威館(Norwegian Pavilion)、Aukrust 美術館等等,這些人們日后認為是北歐現代主義的經典建筑。而博物館,本身充滿故事,費恩甚至以為“講故事”便是建筑的關鍵詞。“我設計冰河博物館,必須展示冰。但當冰融化時,你很難在一個展覽館中展示冰!我們必須想出辦法。于是開始注意到冰河提供的可能性。建筑本身成了某種冰河。當你走上平臺,你步入了冰河下一個神秘的世界!
在冰河博物館中,你可以看到水和沙,看到冰河之間發生了什么。“我從未站在一片冰川上,但這種想法讓我感覺恐怖,好像掉進深深的裂縫里。在博物館中,這種感覺轉化為一束射向展館的微弱的光。這會營造一種你被壓在某些東西下的感覺,這是我注意到的戲劇化的因素。它同樣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我想人們之所以對這個展覽感興趣,是由于它自身講述了故事,就像一塊冰川。”
“費恩在過去50年中穩定而有耐性地堅持他對于20世紀建筑的視野。他展示了一種藝術鑒別力與創造力。”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曾如此評價。而對費恩本人而言,建筑是一場戰斗,一場我們對待自然的、文化意義上的進攻。“在這一對峙中,我努力建造一幢讓人們更能意識到所處位置之美的建筑,當他們在周圍環境中看這幢建筑時,也能注意到建筑的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