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對于一向都很熱鬧的LED行業來說從來不缺少話題,近日,行業再傳出巨亮光電老板失聯。究其原因是近年來,隨著LED照明的成本不斷下降,國家政策的不斷利好,但LED產品的價格,始終無法降到與傳統照明產品相當的水平。結果導致國內企業為了吸引國際巨頭大訂單,爭相降低LED照明產品價格,實現大規模生產,再進一步降價,以低價LED產品迅速撬開內銷市場,但對企業來說,價格戰真的是所向披靡?
對于低價是不是打開照明市場的鑰匙,價格戰會持續多久的問題,很多LED行業內人士表示,LED市場短期內仍將處于價格混戰階段,“價格戰,要有對象,那到底跟誰在打價格戰呢?現在看來,還是混戰。顯然看起來效果并不明顯。”
在激烈的價格戰火下,一些廠家已經扛不住,早已關門大吉,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不少LED行業小有名氣的企業倒下更是加重了行業的這份擔憂,而12月7日廣州巨亮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拖欠多家供應商的貨款超過1億元,拖欠幾百名職工幾個月的工資,而該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等負責人已經處于失聯狀態,這超越先前的鳳光成為今年以來最大的一個老板跑路事件。
據了解,從2012年開始LED照明終端市場中低價競爭日趨激烈,當時一些大企業憑借規模優勢搶先在行業內降低售價,之后引起了眾多企業的低價競爭,巨亮光電進入照明領域之后也參與到這種低價競爭中,其生產的產品竟比市場上同類型產品的售價低了大約20%。
“同人不同命”這句話同樣適用在LED行業,據了解,木林森、長方等企業敢引領“低價潮”是因為其價格優勢完全基于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規模優勢以及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而這些恰恰是巨亮光電所欠缺的部分。因此巨亮欲在價格上 “趕超木林森”的目標也被業內人士評為“癡人說夢”,也正是因為巨亮的“盲目自大”使得“這家公司經營不長”的言論相傳與LED行業內。
LED價格戰一直是行業的亂象,尤其今年以來,價格戰趨勢更是愈演愈烈,據了解,今年6月份一向高調的勤上光電LED路燈以4元多/瓦的價格投放市場,目的是以低價“砸死”一半以上的LED競爭企業。而當時業內主流LED企業的路燈產品的售價約為9元-12元/W,勤上光電以這個價格去投放市場,在更多人看來這無疑是“腦子進水”或“瘋了”。但在勤上光電如此低價的輪番“轟炸”之下,真的有不少企業是悄無聲息的倒閉了。
任何行業最忌諱的競爭就是“價格戰”,這樣不僅會拉低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面對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LED照明企業在降價與固守原價之間搖擺不定。但是拋開價格這一因素,精明企業經營者或許會從產品身上找到一個能讓自身脫離價格戰洪流的好方法,而那就是讓產品富含更多的附加價值。
借著我國房地產膨脹的“泡沫”發展,很多照明燈飾企業老板自認為,燈飾企業產品不愁沒人進貨,商家街邊開個店就能盈利,不少人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踏入LED市場,然而如今整個照明燈飾市場已進入到一個價格戰激烈、仿冒成風、新模式崛起的階段,原先大企很多呈現“大而不精,無利繁榮”的尷尬,而中小企業更是得了“資金貧血癥”,發展路子走得有氣無力,最后只剩下對行業抱著“雞肋”的念頭!
“我們也希望建立行業新標準,讓LED價格回歸到理性狀態。”--這句話一語道破了社會殘酷的現實和價格戰的無恥!價格戰和份額模式根本就是害人害己!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說,LED照明企業的發展前景其實是挺大的,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經濟層面都可以預見到,不過,最關鍵的就是LED照明企業要想找到這個出路,就必須運用品牌的思路來去重新操作企業,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走得穩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