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獲悉,省政府已審議通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五條措施》(下稱“川15條”),今日省政府辦公廳將正式下發相關文件,該文件還首次提出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分行業、分地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國務院在 2005年、2010年先后出臺“36條”、“新36條”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2013年,四川先后兩次下發支持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相關文件。相比之下,四川版“川15條”有哪些重大突破和亮點?它能否敲碎壟斷行業長期阻擋民營經濟的“玻璃門”,為民營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華西都市報走訪權威省級部門負責人、四川知名民營企業家、業內專家,帶您放眼“川15條”即將帶來的財富變局。
出臺背景
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0.3%
7月底,我省統計部門發布的一項數據,意味深長:上半年我省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3%,比重上占據大半壁江山;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7654.9億元,總量躍上新臺階。
“小民企”長成參天大樹,凝聚出巨大的生命力。“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四川當之無愧的重要支柱。四川不僅要穩住民營經濟的發展勢頭,還迫切期待來自民間資本的增長動力。”四川省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然而,民營企業在現實中卻遠不是一帆風順。“錢越來越難賺!”許多企業家都感嘆,自己正面臨利潤減少、投資受限、融資困難的共同尷尬,成本、稅負、資金、壟斷等壓力橫亙在面前。民營企業如何闖過十字路口,實現升級轉型再發展?成為一場現實的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五條措施》帶來了一次適時的機遇。
解讀利好
民企國企“同臺共舞”重大項目鼓勵社會投資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15條措施的內容涵蓋:擴大民間投資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等內容。針對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明確縮短民營企業融資鏈條,整治層層加價行為;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按上限執行我省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政策等具體措施。
在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看來,位居“川15條”第一條就是“擴大民間投資領域”,雖然是前期政策的延續,但此次卻拿出了實實在在的“干貨”——在公路、鐵路、能源、電信、水利、市政公用設施、保障性住房、危舊房棚戶區改造、醫療衛生、養老等領域推出116個示范性重大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并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唐利民說,我省首批鼓勵社會投資的116個重大項目,估算總投資2246億元,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近20億元。其中,不乏交通、油氣等原壟斷領域項目,包括原本專屬于“兩桶油”的管網項目,比如川東北-川西輸氣聯絡線工程(元壩至德陽段)、元壩-廣元輸氣管線等。鐵路領域,不僅有之前關注度很高的川南城際鐵路,也有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連界至樂山鐵路。
民營企業不僅可以與大國企“同臺共舞”,還可以 “搭伙做生意”——作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具體行動,項目名單中還推出12個國有股權轉讓項目,其中包括達州燃氣電站、四川鐵投城鄉投資建設集團增資擴股項目等。此外,還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分行業、分地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破解困局
民營企業的普遍困境——多項配套機制難落實待完善
現在,一場誘人的盛宴已經擺好,也向社會資本打開了大門。那么,民營企業是否愿進來、進得來、留得住、可流動?昨日,在華西都市報記者介紹“川15條” 時,一些民營企業仍心存疑慮。“像我一樣,手里有錢的民企老板很多,大家都想轉型升級、開疆拓土,但是實際操作中很困難。”從事食品行業的民營企業家黃先生說,在長期形成的行政壟斷以及政府管制的慣性下,雖然國家提倡了好幾年對民營企業“非禁即入”的原則,卻始終難以落實。民營資本在壟斷領域投資看上去很美,實際上遭遇“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
想進入壟斷行業,民營企業的普遍困境是:一些關鍵問題遲遲得不到改善: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仍遭遇不少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部分實施細則不具體,操作性不強或門檻設置過高,實踐中很難落實;對政策落實缺乏考核監督,一些法規規章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等等。
能否就此開出藥方?為民企“鎖定”投資點 打破壟斷壁壘
可操作性,細化深化,正是“川15條”強調的突破點。省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此次拋出的首批鼓勵社會投資的116個重大項目,目的就是要為民營企業“鎖定”具體的投資點,以此形成“著力點”,一點點敲碎壟斷壁壘的“玻璃門”。
除了鎖定項目,“川15條”中還有許多專門條款,專門針對民營企業反映最多的貸款難、土地難等多個問題,一一對癥。例如,在制度方面,各相關部門還將盡快制定出臺一系列具體辦法,鼓勵民間投資通過特許經營、合資合作、資產收購、參與改制等方式,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省內基礎設施和公益性事業項目。
在混合所有制經濟方面,引入非公有資本,包括競爭性省屬國有企業集團層面產權流轉、省屬企業所屬二級企業以下企業產權流轉、省屬企業及其各級企業尋求合作的項目、除需保持國有以外的新投資建設項目、省屬企業決定新投資建設項目等5個方面。
在金融方面,縮短民營企業融資鏈條,整治層層加價行為。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或“過橋”環節,規范企業融資的抵(質)押登記費、公證費、評估費等收費。
在土地等要素方面,強化重大項目用地保障,創新用地保障方式。鼓勵民營工業企業在符合規劃、不改變原用途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業廠房或增加原廠房層數與容量,提高土地容積率不再征收土地價款。
唐利民則認為,我省還要建立和完善投資機制,切實落實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促進投資者實現合理收益。同時,要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簡化審批程序,加強有效監管,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政府與市場關系平等國內首個民企行政申訴中心年內成立
“讓民營企業相信機遇、敢于投入,還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省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川15條”中提出,要成立省民營企業行政申訴中心,并完善相關機制。這在全國尚是首家,是我省尊重市場規律的一個生動案例。
“過去,政府相對于市場是處于強勢的,民營企業在遭遇到地方政府的一些強勢干預,甚至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事情時,往往難以解決,大大增加企業成本。”該負責人說,例如一家本來符合政策、可以辦理行政許可的企業,卻遭遇當地有關職能部門的非正常拖延,企業無法投產,輾轉40多個部門反映問題后才解決。因此,管住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避免它與市場看不見的手發生矛盾,是提高市場效率、增加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舉措。
據悉,今年內,我省民營企業行政申訴中心就有望成立,屆時民營企業遇到不合理的政府干預,就能有效申訴并獲得多部門協調,實現問題快捷解決。
在勇氣和決心中,四川民營經濟改革,已進入政府自身改革的核心區。專家觀點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川15條”將激發民間資本投資信心
四川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五條措施》有何深意?這些措施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首先分析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
“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吳曉波說,首先民營企業解決了中國85%的就業,我國基礎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也是靠民營經濟來解決的。但是民營企業現在面臨到產業和政策的兩頭擠壓,所以現在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現在的‘川15條’也就是為了讓產業環境和政策環境都更為寬松,當然也是配套中央政策的具體落實。”吳曉波說。
吳曉波認為,“川15條”目的在于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信心,同時也是推動國民經濟轉型的一種需要。“下半年經濟的不確定性主要就是體現在信心上,過去三年整個民營資本投資的信心不足,加上民營資本本身陷入到了產業轉型的困難之中,從而對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出臺措施推動民間資本的投資和推動國民經濟的轉型。”
他同時表示,要推動民營企業擴大投資也并非易事,因為信心恢復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但新政的亮點在于擴大了一些民營經濟投資的領域,這對民營資本的投資還是有比較大的吸引力的。
至于以往國家放寬民營資本的投資范圍,但是仍然出現了民營企業不愿意、不敢進入壟斷行業的現象,吳曉波認為,這是因為“混合所有制的本身是民營企業很難接受的,加上壟斷行業的開放也不是全行業的開放。”王丹 吳冰清 鄧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