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懷揣綠色夢想的王軍,告別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的父老鄉親,入伍來到海島部隊內長山要塞區某部。1985年底百萬裁軍,王軍帶著未了的心愿,離開了眷戀的軍營。2年多的軍旅時光雖然短暫,但軍人頑強拼搏、愈挫愈勇的“綠色基因”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血脈。
上世紀80年代末,經商創業大潮風起云涌,自主創業已漸成風氣,但對無特長、無技術、無資金的王軍來說,要找到適合自己創業的突破口,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軍發現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漁民不缺鮮活海產品,卻缺淡水和蔬菜。于是,他就從鄰居家借來500元錢,開始嘗試著做起了“以物換物”最原始的商品交易。每天一大早,他用自行車從幾十公里外馱來蔬菜和成桶淡水,與漁民換海蝦、海魚等鮮活海產品,然后再馱到集市上去賣。就這樣,“跑!币荒晗聛,他居然收入了5萬多元。嘗到甜頭的王軍一跑就是5年,有了一筆不菲的收入,成了四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戶。
5年的“跑海”風雨,讓王軍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在獲悉國家將加快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后,他毅然轉行干起了運輸建筑瀝青的“跑油”生意。沒想到,“跑油”風險性大,接連發生的幾起交通事故,幾乎讓他血本無歸。瀕臨絕境的王軍,憑著在部隊培養的愈挫愈堅的勁頭,化危為機,峰回路轉,歷經6年風雨艱辛,他完成了創業資本積累,創立了東營市最大的利達運輸公司。此時他經商的頭腦變的更敏銳、目光更遠大。
1998年,國家實行能源產業多元化經營改革。這一政策,為王軍打開了民營資本進軍石化產業的通道。他以軍人特有的魄力和睿智,融資500萬元,興辦了萬通石油化工廠,在無技術、無人員、無房廠的重重困難下,他與10多個工人吃住在廢棄的窯廠里,靠一雙雙沾滿泥巴的手,奮戰100多天,成功安裝起第一臺15萬噸的制青裝置,創造了當年投資當年生產的奇跡,成為山東省民營投資煉油行業的“第一人”。當第一桶瀝青緩緩流入油罐時,這位硬漢的眼里浸滿了淚水。
星移斗轉,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年的不斷發展壯大,萬通石油化工廠已由當年一個年產十萬噸瀝青的小型企業,發展成為如今擁有萬通石化、利通建安、利源管業、利源運輸等幾家子公司的大型企業──萬通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現有員工600多人,每月有三個億資金運轉,年均銷售收入20多個億,年上繳國家利稅7000余萬元,被山東省工商局核準為大型企業集團,成為東營市化工“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傾心營造復轉軍人“幸福家園”
“我是一個沒有什么特長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發展,是部隊給了我支點和力量,關心支持部隊建設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創業成功的王軍時刻不忘部隊的培育之恩。
公司成立之初,王軍就宣布兩項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預留一些合適的崗位,專門安排下崗分流和生活困難的復轉軍人;二是與部隊建立“成才于軍營、回鄉建新功”聯系點,定期舉辦“軍企兩用人才”招聘會。每年老兵退伍前夕,他都要回到內長山要塞區老部隊,舉行萬通公司與退伍兵就業見面會,發放“就業證”,出資對退伍軍人進行技術培訓。
與王軍同期入伍的東營籍20多位戰友,在百萬裁軍時大都回到了家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一部分在企業上班的戰友分流下崗,有的生活比較拮據。王軍沒有忘記這些曾與他并肩戰斗過的戰友,以兄弟般的深情關注和幫助著他們。2000年,王軍的戰友魏秀山,因企業破產下崗在家,家中老人長年有病,愛人無工作,家境貧困。這位曾在部隊多次立功受獎的退伍軍人,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而是自立自強,靠蹬三輪車維持生計。王軍在墾利縣汽車站無意間見到了魏秀山吃力地蹬車拉人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當場硬塞給他5000元錢。沒多久,魏秀山就被王軍安排到公司財務部工作,他的妻子朱華芳到公司環衛處上了班。2005年,戰友商建訓創辦的建筑材料加工廠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王軍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萬通公司任銷售部經理。一年后,商建訓憑著出色的業績,被任命為山東省成武縣利通公司總經理。近幾年,萬通公司先后招進了23名企業下崗軍轉干部,安置了近百名退伍兵。
王軍不僅吸收接納復轉軍人,還竭誠為他們營造“受人尊重、實現價值”的環境。公司專門在局域網上開設“退伍老兵風采”專欄,宣傳他們軍旅生涯的光榮歷程和自強自立的奮斗精神。每到“八一”建軍節,公司都要舉行“老兵茶話會”,共敘戰友情。退伍軍人劉偉在一次茶話會上激動地說:“我們這些退伍老兵在萬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靈上的慰籍、精神上的快樂和部隊大家庭的溫暖,是王軍給了我們這個‘幸福家園’!
王軍心系復轉軍人的同時,還牽掛著國防和軍隊建設。東營市地面廣闊、瀕臨大海、凈空環境好,是陸航部隊訓練的理想場所,每年都有部隊來駐訓。王軍得知東營市飛機場承載駐訓能力有限,準備擴建基礎設施后,便出資援建了駐訓服務基地。每次駐訓部隊來到東營,他都組織員工到一線慰問。去年8月,某駐訓部隊演練結束轉場途中,在萬通集團公司附近發生意外事故。王軍聞訊后,積極幫助協調解決,保證了部隊按時間節點實施轉場。東營區人武部籌建國防信息指揮中心大樓,資金有缺口,影響了建設進度,王軍當即送去了10臺高配置電腦,并墊付了購買設備資金,保證了國防信息化指揮中心如期完成。
寫就民營企業家的大愛人生
2004年底,王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請柬”:北一村500多村民聯合簽名,請求他回村掛職支部書記。望著這份飽蘸著父老鄉親殷殷希冀的“聘書”,王軍心緒難平:公司發展正處上升期,離不開他;北一村發展正渴求幫扶,需要他。經過幾天深思,王軍最終做出抉擇:回村競選支部書記。
在鄉親們歡迎的鞭炮聲中,全票當選支部書記的王軍帶上行囊搬進了北一村,開始了他的“興村之路”:多方籌措80萬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別了“有路行不通、有水進不來、有電燈不亮”的歷史;采取土地租賃、轉包、有償轉讓等土地形式,融資180萬元,在毗鄰東營市郊區開發建設了90套經濟適用房,盤活了區位優勢;興辦村辦企業,打造屠宰業、白鐵加工業等“品牌”,振興村莊經濟。與此同時,他又從公司里拿出30萬元,新建了“農村文化大院”,豐富村民文化生活。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成為東營市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3年期滿,王軍卸職返回公司時,鄉親們特意將他住過的房子整飾一番,在門兩旁刻上了一幅對聯:“王者風范創大業,軍隊傳統惠民心”。王軍不僅留下了一段真情,也為鄉親們留下一套好班子,他推薦的幾位年青有為的村民進入兩委班子,為北一村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掛職回來后,王軍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發揮企業自身優勢更好地幫助鄉親們致富。2008年3月,王軍向史口鎮黨委政府遞交了萬通集團支援新農村建設計劃:用3至5年時間幫扶7個貧困村。目前,公司與木李村、范家村等4個村莊已建立幫扶對子,在東營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農、以工哺農”支援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
多年來,王軍始終以一個退伍老兵的熾熱情懷回報社會,倡導踐行和諧新風。2003年,王軍為北一村籌措50萬元,在東營市第一個設立“敬老基金”,每月向村65歲以上老人發放50元生活費;資助鎮敬老院70萬元,捐贈15臺彩電、40張床鋪,翻修老年公寓,將無依無靠的老人送進史口鎮敬老院供養,使鎮里100多位老人過上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晚年幸福生活。王軍還在北一村張貼《敬老倡議書》,要求家中有65歲以上老人的村民,每月向老人上交50元“孝心錢”!熬蠢匣稹焙汀熬蠢铣h”,使敬老愛老之風長盛不衰,北一村連續3年被東營市評為“精神文明文明示范村”。王軍每年資助史口鎮中學2萬元,并與市教育局簽訂了“1+1”助學協議,資助了10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去年,公司又設立了“汶川學生助學金”,出資30萬元幫助四川災區10名孤殘中學生完成中學、大學學業,F在已與汶川縣5名中學生建立了資助關系。據統計,從2002至今,萬通集團公司先后為抗擊“非典”、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援建四川災區等,捐款達到800多萬元。他個人先后被評為省、市“誠信經營民營企業家”、“愛心助殘之星”、“十大孝子”、“尊師重教先進個人”和全國“十大孝親敬老之星”。
作為一名石化企業的老總,王軍在創業奉獻的同時,始終不忘自己肩負的環保責任。2006年3月,公司投資上千萬元的80萬噸瀝清脫蠟裝置正在上馬,王軍提出要同步興建年處理污水24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董事會上,有人提出建污水處理廠需要耗資3000萬,又沒什么效益,還是等80萬噸瀝清脫蠟生線投產后再說?赏踯娙詧猿峙c瀝清脫蠟裝置同步興建。他動情地說:“作為民營石化企業,既要注重經濟效益,更要關注生態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潔凈的環境!3月后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市環保局得知后,在萬通公司召開了全市企業環,F場觀摩推介會。當年底,萬通公司被省環保局授予“環境友好企業”稱號。
萬心凝聚,通向輝煌。王軍正以一名老兵的執著,在黃河三角洲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追逐著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