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在上面這個多贏的戲劇故事里,那個一年四季談笑風生、喜歡穿休閑上衣、偶爾又有些頑皮的張世棟,一直都擔任著這場劇的導演,同時,他也擔當著這個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主角。
應該說張世棟是那種除了工作沒有什么個人愛好的人,在園區上班的員工幾乎沒有見他參加過任何公司舉辦的休閑娛樂活動。如果誰想找到張世棟,那么只好去園區里試試運氣了。
在張世棟身上,謙遜、執著、樸素、果敢等特征并存。村里人說張世棟是那種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人,只要看到了賺錢的機會絕不會放過。
早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初期,他便毅然辭去生產隊隊長的職務“下!备蓚體,并很快獲得——“張百萬”這個綽號。雖然這期間也曾因豐富的商業想像力在殘酷的現實中屢屢碰壁,但“變通”和“堅持”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詞匯,卻讓他最終獲得成功。一位熟悉張世棟的人士說,“總結他的過去,榮辱系于一身”。要是把他的經歷按時間排序,當分為四個階段,可以勾勒出張世棟的大致輪廓。
靠精打細算,當上生產隊長
張世棟1951年出生于大連金州區向應鎮城西村。家中有兄妹七人,他本人排行第四。在他十歲左右的時候,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而上初中時又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張世棟曾開玩笑說自己出生得不是時候。那時,他很羨慕村里的那些富裕人家,在他心中,所謂“富!睙o非就是能吃飽飯。也正基于此,困擾了他半生的話題就凸現了出來:什么才是富裕?為什么守著許多富饒的土地卻吃不飽飯?這應該算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提出的最樸實的問題。
1968年,剛剛初中畢業,年僅17歲的張世棟便參加了生產隊的勞動,他沒有抱怨自己的先賦性身份,每天隨村里人一起打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日子。但他心中系著一個結:為什么我會是這樣活著呢?也因此,在晚上睡不著的時候他常常會拿起筆,寫一些自己的心得。他當時的堅韌現在看上去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在之后的三年時間里,他向遼寧日報農村部投了很多稿件,雖然大多石沉大海,但畢竟也獲得了回報——遼寧日報每個月都會把報刊動態寄給他?墒蔷驮趶埵罈潓ξ磥沓錆M希望,以為自己可以在創作路上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之路時,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了他面前。
那是張世棟為遼寧日報農村部投稿三年后的某一天,遼寧日報社派人帶著函件來到了金州——當時被稱為金縣的縣委宣傳部,說打算發展張世棟為遼寧日報農村部的報道員,縣委宣傳部給予了很簡單的答復:張世棟不是紅衛兵。
不言而喻,在當時不是紅衛兵的人,思想自然是不求進步的。不求進步的人,怎么能發展他成為新聞報道員呢!
被否定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張世棟的耳朵里,震驚、絕望,進而憤怒,張世棟做出了他人生第一個毅然決然的決定:他把三年積累的學習心得以及遼寧日報發給他的報刊動態統統付之一炬。望著漸成灰燼的那些紙張,張世棟的心里閃出一個個場景——烈日下,大田里,其他那些坐在樹陰下乘涼的社員們,正嘻哈著說著笑話,而自己卻從兜里掏出小鉛筆頭兒,把剛才萌發在腦海里的某些詞句小心、認真地記在黃表紙上;夜晚,待家人都熟睡以后,為了節省電費,一個人點著油燈坐在微弱的燈光下,仔細整理白天記錄下來的零散筆記……
從那天起,本來就話語不多的張世棟更加沉默寡言了,變成了一位“孤傲的獨行俠”,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田間勞作上。
可是人生的命運總是那么變幻無常,就在張世棟心如死灰的時候,一個機會擺在了他的面前——生產隊需要一個會計,選來選去,大家認為除了張世棟再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畢竟張世棟是初中畢業生,在當時,一個初中畢業生無疑和現在到村里工作的大學生一樣,是很受人尊敬的。張世棟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臉上露出了孩子般的頑皮:畢竟咱也是有文化的人!
張世棟是個有心人,也是用心做事的人,在他擔任生產隊會計的三年中,從沒出現過任何差錯,他甚至能把半年前誰上了半天工、后半天又去干了什么都清晰地講出來。也正因為如此,村里每當有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都要請張世棟去記賬。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后,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的張世棟被推舉為生產隊隊長。村里有些老人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那三年里我們很風光啊,他當隊長的頭一年就把我們每天的工資從四毛五分錢漲到了九毛多,而到第三年時,生產隊的日工資已經漲到了一元六毛三!痹谙驈埵罈澓藢@個數字是否準確時,張世棟靦腆地笑著做了肯定。并且,他還解釋說,每天一元六毛三的工資收入,是排在全公社第一位的。他是希望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擺脫家鄉長期的貧困和落后。
“張百萬”商海馳騁
很可能,張世棟天生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或者說,他天生就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農村即將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的消息牽動了張世棟最敏感的神經。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生產隊隊長的職務,在波瀾壯闊的土地改革之勢到來之前,便提前“下!眴胃闪。那個時候,張世棟對國家未來的政策還吃不準,他不知道這個消息的準確性?伤兄约旱男∷惚P——他在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山旮旯里開了一個小石英石礦,把這些礦石賣給距離他廠子很近的瓦房店軸承廠。因為他的信譽度很高,人家說早上八點前要貨,他保證會提前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送到廠里。要是再提前了,廠子如果還沒開門,他會在人家門口等著,餓了就胡亂買點什么吃,渴了就從車上拿出從家中帶來的裝在塑料桶里的水喝……
辛勤的勞作讓張世棟的腰包很快就鼓了起來。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張世棟這個祖祖輩輩與黃土打交道的農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只幾年時間,他就從一個“個體戶”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元戶,也因此,人們送了他一個綽號——“張百萬”。
但張世棟對此并不滿足,這一點,從他“下海”期間創造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投資項目便可見端倪。
——1985年,他組建了一個工程隊,把工程做到了大連市內。一直跟在他身邊的人對他們當年的業績至今滿懷自豪:“大連老虎灘附近鞋城的樓,就是我們當年建的,你看,到現在為止它的質量依然是一流的!
——1986年,他把建筑材料直接送進了大連鋼鐵廠。說到此事,張世棟頗顯得意:“能把建筑材料送進‘大鋼’,足以見得我有深厚的人脈基礎!
——1987年,張世棟只身去了香港,他打算在那里找合作方,把當時于內地人來說還很新鮮的一個名詞——“家居裝飾材料”引入大連。
——1988年,張世棟又突發奇想,打算在家鄉開一個肥皂廠。
在張世棟看來,開肥皂廠可不像開石英礦和搞建筑那么簡單,那應該是很有科技含量的。首先辦這個廠子應該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于是他腦筋一轉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天天等在大連市某肥皂廠門口,見著戴眼鏡的人走出來就上前詢問人家肥皂的制作方法?上В呐袛嗖⒉粶蚀_——從這些人的口中,并沒有得到制作肥皂的秘方。
但張世棟并未失望,他腦筋又一轉,又有了新的想法:何不給廠領導寫封信?!這次,他成功了。廠領導不但給了他答復,還派技術人員去他指定的現場進行了勘察。張世棟說,雖然后來這個設想被槍斃了,但他從這個事件中學會了怎樣去開辟一個全新的項目。在張世棟看來,“經驗的積累比什么都重要”。
這樣的創業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或許,張世棟正是因為在個人的創業中遭遇過許多有驚無險的驚濤駭浪,才使他隱去了鋒芒,并逐漸諳習了周旋和變通。張世棟在總結自己這段經歷時說:“相互幫襯著謀求共同發展,是我成功的主要動因!
嘔心瀝血再當村官兒
到1996年,就在張世棟聲名鵲起,到處有人傳誦他那些極具傳奇色彩的發家故事時,家鄉的人也幾乎同時想到了當過生產隊長的張世棟。想起他的原因很簡單,他的家鄉——城西村,很多人因為盲目養殖草貍獺而造成虧損,最多的一個農戶虧損高達十幾萬元,村委會也因為當時積極推廣這個項目遭到了連累,村干部無人上班,村委會的大院蒿草遍地……在村民們看來,只有張世棟能扭轉這個局面,并能重新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
而此時,想到張世棟的還不光是他自己的鄉里鄉親,鎮干部、金州區的領導也都同時想到了他。
回憶當時的情景,張世棟仍記憶猶新:“我記得當時區長是在一個叫春林酒店的地方請我吃的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請我回去當村主任!
沒有答應區長的請求自然引來了無數非議,朋友說“你張世棟是給臉不要臉;鎮領導說,你張世棟要有覺悟,不能富了自己而忘了家鄉……”
在張世棟看來,他們說的這些根本就不是他不回去做村主任的原因——他是怕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而辜負了鄉親們對他的期望。
也因此,張世棟內心開始忐忑不安。這年夏天,張世棟把自己的工程隊叫回了家鄉,平路基、送砂石、平整路面、滾壓——為村里免費修了一條三公里多的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請大家不要選他當村主任。但是,到秋季換屆選舉時,張世棟還是被村民們全票選為村主任。也就是說,他家鄉質樸的村民們把他當作了一方“神圣”——認為也只有他才能引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
張世棟說,被推選為村主任的當天他幾乎一夜沒睡,且不說怎樣引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因為村民們也能理解富裕不可能是一天兩天就能實現的。他當時最撓頭的是:村里欠下的100多萬元債務和拖欠村干部好幾年的工資怎么能還上。
殘酷的現實以一種極端悲愴的方式考驗著張世棟,唯一能選擇的是,以怎樣的態度再次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當好這個大家期待萬分的村主任。
經過幾天謀劃,張世棟似乎已經對城西村未來的發展成竹在胸。又過了幾天,一筆24萬元的款項悄悄打入了村委會的賬戶?钭邮且患医o大連鋼鐵廠長期供貨的小公司匯出的。張世棟對此解釋說,我當時之所以以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義匯款,就是不想讓村里人知道是我拿出了這筆錢。
即便這筆錢替村里還上了拖欠村干部的工資,可村里那筆債務依然還是沒有著落:沒有自己的企業,光靠從農民手里收上來的那點提成錢自然是很難堵上這個“窟窿”。張世棟可不想當那種因為天天去農民家收費——混成“連狗都熟識了”的村干部,于是他又把自己的工程隊無償劃給了村里。自然,工程隊的所有盈利就都算村集體的收入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張世棟家里有一個養雞場,坐落在村子的邊緣地帶,規模最大的時候曾養雞十萬只左右,收入很可觀。張世棟便在上任伊始就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發展“庭院經濟”,自然很多村民都愿意跟他學。張世棟自己坦言,我那時在村里的信譽度是非常高的。
自打做上了村官之后,張世棟還是像自己干個體那樣,用較高的效率沒完沒了地“折騰”著能為村里帶來效益的事。1998年,張世棟意外地接觸到一個日本人,當他得知這個日本人手里有一個訂單,打算培育種子育苗時,沒做任何猶豫就把這個單接下來了。人家說要土地規模,張世棟用手一劃拉,說500畝地夠用嗎?人家說一個星期后我要看到這500畝都已進行了平整。果然,一個星期后日本人看到了他想看到的結果。
訂單育種是個見效很快的事情,只用兩個月便可以見到回頭錢。這次張世棟看得很準,幾十戶拿土地入股與張世棟合作的人當年就嘗到了甜頭,最多的一個農戶每畝收入高達6萬元,這對世世代代搞傳統農業、每畝地收入最多不過兩百元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于是,親朋故友、鄉里鄉親都紛紛找上門來,要求也搞育種。有的甚至說,既然你是我們的村主任,怎么能只管少數人,而不顧更多人的利益呢?
于是,2001年,張世棟率先在城西村成立了大連第一家農民股份制企業——大連向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民以土地股份制的形式把土地入股到公司用于發展訂單農業。
但張世棟說,他們村實際上從1998年就開始搞土地股份合作了,“只是當時是靠個人的信譽,沒有制定土地股份合作章程”。
農民有了自己的公司,土地規模較原來的“小打小鬧”也擴大了許多倍。這就迫使張世棟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市場。2002年,他得知,另一位日本人手中有一筆很大的白菊花訂單。張世棟很快便把這個項目收入囊中。不過,張世棟很小心,他并沒有把這個訂單全部接過來,而只是要了其中一小部分。
不巧的是,幾個月后,張世棟的這種擔心果然應驗了。原本商定每支4.5元的價格,日本人卻以種種借口百般挑剔,最后連1元錢的價格人家也不肯出。盛怒之下,張世棟讓農戶們把所有這些正盛開的白菊花統統從地里拔出來扔到一個大坑里掩埋,僅此一項,張世棟就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十幾萬元賠付給了大家。而這樣的果敢行為,當然是要有強大的實力和充沛的自信做基礎。
雖然這次“意外事件”讓張世棟損失不小,但他并沒有氣餒,到2003年,張世棟又左右開弓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把科技含量很高的蝴蝶蘭項目引入了自己的園區;另一件是拿出兩千畝地開始搞“歐盟農產品體系認證”。
這次,張世棟學得很乖,他在把蝴蝶蘭項目引入園區的同時,也引入了臺灣一家多年搞蝴蝶蘭花卉的企業,人家在前面干,他在后面跟著學。最后的結果是,那家臺灣企業現在反過來要向他學習。最讓張世棟感到自豪的是,2007年,張世棟派自己園區的員工遠渡日本,到那里去指導日本人種植蝴蝶蘭的技術。張世棟身上的那種淳樸善良又聰明狡黠的智慧可見一斑。
不過,搞歐盟認證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項目。張世棟承認,6年了,到目前為止,這兩千畝地還沒有見到任何效益。張世棟的解釋是,為了清除土地里的有害毒素,必須用三年時間種植新西蘭的一種叫做“苜蓿草”的植物,而之后種植了三年的大櫻桃還沒有到產果期。
危機之時再擔當
2008年的新年夜,張世棟像往常的“年三十”一樣,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園區的辦公室里思考了一個晚上。大年初六,他對公司的高管們和盤托出了經濟危機給他帶來的焦慮和不安:雖說公司已經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為主導產業的現代化農業園區,但面對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年生產蝴蝶蘭300萬株,其中60%靠出口進行銷售的產業能不受到影響嗎?
這個年產值可達9000萬元,現已是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未來的市場銷售定位該如何調整,是張世棟最為牽掛的一塊心病。他說,對那個占地2000畝、2005年10月就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證書、2005年12月被評為國家級有機食品基地的項目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他知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那上面種植的有機大櫻桃及巨玫瑰葡萄、蔬菜等,一定會賣個好價錢;而依托于農科院的種子繁育項目,也不用他操什么心:幾年來,已累計推廣蔬菜良種7千余公斤的經驗告訴他,推廣和選育蔬菜新品種,是一定會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
張世棟晃動著他那因勞累已有些謝頂的頭,并用他那濃重的大連口音提醒大家,危難之際,任重道遠:2009年是城西村、向應農業合理發展、科學規劃的最關鍵一年。他再一次重申:他當年剛當村主任時,鼓勵大家發展“庭院經濟”,最后造成了只有五百多戶的村落里,卻有一百多戶在村里養雞是個嚴重失誤。他對這個做法產生的后果——即造成的環境污染有深刻認識,并表示要在相應的時機,由村里或者公司拿出一部分錢給這些農戶進行補償,讓他們把這些小型養雞場搬到村里統一規劃的區域。
由此,張世棟為向應農業謀劃的新戰略方案是:調整產業結構,利用現有的溫室搞蔬菜苗木育種,把銷售市場定在周邊地區。同時也把蝴蝶蘭銷售市場向國內轉移。園區要依托已經形成的三大農業產業與附近的關向應紀念館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景區和小黑山水源涵養區自然風光相結合,形成在農業科技種植的基礎上,紅色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與綠色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互為依托的新型觀光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產業附加值的不斷攀升,帶動農民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到那個時候,向應農業也將完成——由單一產業向多元化產業再向立體化經營發展的目標。
| |
【 版權聲明 】 【 評論 】 【 推薦 】 【 打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