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武縣孫寺鎮郭樓村的以木材加工為主導,并形成產業鏈的專項扶貧開發項目。
在郭樓村,轟隆隆的機器聲引起記者的注意,只見路邊的一個廠房里,一根根圓滾的木材在進入機器后,變成一張張薄薄的“皮子”。“這就是郭樓村的木材加工扶貧項目,工廠使用楊木鏇皮機將楊木切割成一張張,然后送給如美森木業等家具廠,后者制造成家具出售。”指著正在運轉的機器,成武縣扶貧辦一位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引導郭樓村貧困農戶自發成立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貧困農戶的穩定增收。2013年,孫寺鎮新規劃了“三橫兩縱”木材加工產業,將郭樓村囊括其中,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產業集群,至今已形成一個產業鏈條。
“為了扶持村民發展木材加工,村民購買機器時我們給予資金補貼。”據上述分管負責人介紹,一臺鏇皮機動輒數萬元,為了幫助貧困村民,成武縣扶貧辦給貧困戶3000元-5000元不等的資金補貼。“同時我們還跟鄉鎮協調,幫助村民解決廠房地皮等問題。”
在廠房內,記者見到老板孫臣靜,他告訴記者,孫寺鎮扶持發展木材加工,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自己買機器,開起了加工廠,生意一直還不錯。在采訪間隙,一位臨沂的客戶來到孫臣靜的廠房,說是要采購“皮子”。“以前打工的時候一年掙1萬塊錢,現在自己干,去年賺了四五萬。”而除了自己脫貧致富外,孫臣靜的工廠還解決了同村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孫臣靜工廠內的10多名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在這工作比較靈活,閑的時候過來幫忙賺錢,農忙的時候可以回家務農。”工人王愛霞如是說。
孫臣靜的工廠僅是郭樓村木材加工產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通過龍頭帶動,郭樓村已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促使了該產業持續發展。2013年全村貧困戶人均增收6712元,超過全鎮平均水平。另外,實現了由“受血者”變成“造血者”的轉變。通過產業扶貧的實施,全村發展楊木鏇皮機40余臺,涉及貧困戶101戶、335人,平均每三戶經營一臺鏇皮機,每臺鏇皮機提供就業崗位16個,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
在郭樓村,轟隆隆的機器聲引起記者的注意,只見路邊的一個廠房里,一根根圓滾的木材在進入機器后,變成一張張薄薄的“皮子”。“這就是郭樓村的木材加工扶貧項目,工廠使用楊木鏇皮機將楊木切割成一張張,然后送給如美森木業等家具廠,后者制造成家具出售。”指著正在運轉的機器,成武縣扶貧辦一位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引導郭樓村貧困農戶自發成立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貧困農戶的穩定增收。2013年,孫寺鎮新規劃了“三橫兩縱”木材加工產業,將郭樓村囊括其中,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產業集群,至今已形成一個產業鏈條。
“為了扶持村民發展木材加工,村民購買機器時我們給予資金補貼。”據上述分管負責人介紹,一臺鏇皮機動輒數萬元,為了幫助貧困村民,成武縣扶貧辦給貧困戶3000元-5000元不等的資金補貼。“同時我們還跟鄉鎮協調,幫助村民解決廠房地皮等問題。”
在廠房內,記者見到老板孫臣靜,他告訴記者,孫寺鎮扶持發展木材加工,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自己買機器,開起了加工廠,生意一直還不錯。在采訪間隙,一位臨沂的客戶來到孫臣靜的廠房,說是要采購“皮子”。“以前打工的時候一年掙1萬塊錢,現在自己干,去年賺了四五萬。”而除了自己脫貧致富外,孫臣靜的工廠還解決了同村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孫臣靜工廠內的10多名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在這工作比較靈活,閑的時候過來幫忙賺錢,農忙的時候可以回家務農。”工人王愛霞如是說。
孫臣靜的工廠僅是郭樓村木材加工產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通過龍頭帶動,郭樓村已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促使了該產業持續發展。2013年全村貧困戶人均增收6712元,超過全鎮平均水平。另外,實現了由“受血者”變成“造血者”的轉變。通過產業扶貧的實施,全村發展楊木鏇皮機40余臺,涉及貧困戶101戶、335人,平均每三戶經營一臺鏇皮機,每臺鏇皮機提供就業崗位16個,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