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已經決定向中國光伏企業開征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如果不將歐盟拖入與中國的光伏產品爭端,那么中歐很有可能借此機會進一步加強在光伏產品發展以及相關領域的合作,從而對美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
日前,德國太陽能光伏企業SolarWorldAG向歐盟遞交了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在該申請中,SolarWorldAG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得到了中國政府補貼而有不正當競爭的嫌疑。這是繼去年該公司(美國SolarWorld)聯合其他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商務委員會提起雙反調查后的再一次光伏行業反傾銷行動。
在SolarWorldAG提出申請后,歐盟須在45天內作出決定是否接受這起反傾銷調查申請,而如果反對這項申請的歐盟企業數大于支持數的話,歐盟則可以拒絕開展調查,歐盟還規定需要至少得到25%同行業企業的支持才能受理反傾銷調查申請,反之,歐盟可在15個月內完成反傾銷調查工作,并制定相應裁決措施。因此,如果說本次反傾銷調查申請有可能掀開中歐間光伏貿易戰序幕的話,那么最大的看點則在于,為何是一家美國企業來挑動中歐的光伏貿易戰?中歐雙方如何應對才不致落得兩敗俱傷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作為中國光伏產品的重要市場,歐盟一直與中國在光伏技術和產品發展上開展緊密合作,歐盟也認同中國通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近期歐盟數家光伏及風能等新能源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已經提交破產申請。從歐盟在碳減排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上的激進態度而言,歐盟要想實現其既定的碳減排目標,譬如新能源發展規模的長期目標等,其本土現有的新能源生產能力顯然無法與其宏大構想相匹配,其出路要么是傾全力擴大其境內的新能源企業生產規模,要么便是通過進口來滿足其低碳發展的巨大缺口。相較之下,后者顯然更具可行性,那就是通過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生產來彌補其不足。
當然,歐盟也并非可以完全不考慮由于進口替代造成的光伏產業下滑從而不利于經濟發展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因素,但從歐盟的區位出發,歷來能源供給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外部地區。無論是在傳統能源,還是在非石化的新能源上,歐盟實則都不具自然稟賦,因此有理由認為,歐盟在能源進口問題的理念上與美國近期的能源發展戰略轉變是有天壤之別的。
況且,在歐盟內部,光伏產業發展的需求勢力遠比供給勢力來得更大。如果說光伏產品進口替代僅僅是犧牲少部分上游企業和生產群體的利益的話,那么阻斷光伏產品的進口、提高光伏產品利用成本和價格則會有損眾多下游企業和消費群體的利益。在這一點上,歐盟各國以及光伏產業本身都是無法斷然回避的,這也是為何不是歐盟本土企業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而由一家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企業德國分部提起調查申請的主要原因。
那么,美國的企業為何要在歐盟掀起中歐的光伏貿易戰呢?
就在幾個月前,SoarWorld這家美國太陽能生產企業可以說是已經成功地挑起了中美間的光伏貿易戰。盡管遭到美國國內太陽能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聯盟的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仍根據SolarWorld的申請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了“雙反”調查,并做出了較為嚴厲的裁決。
這一結果與美國當前的總統競選以及最新能源發展戰略不無相關。但為何這次SolarWorld要將戰火延燒至歐盟?其表面理由與之前的立場無異,便是針對中國政府對光伏企業的補貼,維護歐盟境內的光伏企業利益。但究其本因,美國企業絕無可能為了保護歐盟企業利益而得罪第三方,那么它們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起因無非有幾種可能。
其一,美國光伏企業擔心中國光伏產品繞道歐盟等非美國國家曲線進入美國市場,從而避開美國的反傾銷稅,因此在歐盟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來獲得歐盟的支持,堵死中國光伏產品有可能曲線進入美國市場的渠道;其二,美國光伏企業想要在全球范圍內與中國同行開展競爭,要消除中美間巨大成本差異的方法便是通過反傾銷來提高中國光伏產品在主要光伏市場的價格;其三,在美國已經決定向中國光伏企業開征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如果不將歐盟拖入與中國的光伏產品爭端,那么中歐很有可能借此機會進一步加強在光伏產品發展以及相關領域的合作,從而對美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其中包括歐盟在光伏產品等新能源應用上走得太快而不利于美歐的戰略合作等,那么,中歐陷入光伏紛爭是對美國企業最有利的走向。在以上三種因素中,最后一種的可能性最大。
當然,SolarWorld提起反傾銷申請并非一定意味著歐盟就會接受它的擺布,而歐盟知曉美國企業的企圖卻也不一定就能讓自己置身事外。受歐盟內部各國經濟發展不景氣的影響,歐盟主要國家在近期陸續減少和取消了對太陽能產品利用的補貼,與此同時,歐盟仍然致力于實現發展低碳經濟的長遠藍圖。在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挑戰面前,歐盟不會積極支持SolarWorld的反傾銷調查申請,但也不會置之不理。中歐之間的光伏爭端究竟會向何處發展,仍需拭目以待。
日前,德國太陽能光伏企業SolarWorldAG向歐盟遞交了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在該申請中,SolarWorldAG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得到了中國政府補貼而有不正當競爭的嫌疑。這是繼去年該公司(美國SolarWorld)聯合其他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商務委員會提起雙反調查后的再一次光伏行業反傾銷行動。
在SolarWorldAG提出申請后,歐盟須在45天內作出決定是否接受這起反傾銷調查申請,而如果反對這項申請的歐盟企業數大于支持數的話,歐盟則可以拒絕開展調查,歐盟還規定需要至少得到25%同行業企業的支持才能受理反傾銷調查申請,反之,歐盟可在15個月內完成反傾銷調查工作,并制定相應裁決措施。因此,如果說本次反傾銷調查申請有可能掀開中歐間光伏貿易戰序幕的話,那么最大的看點則在于,為何是一家美國企業來挑動中歐的光伏貿易戰?中歐雙方如何應對才不致落得兩敗俱傷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作為中國光伏產品的重要市場,歐盟一直與中國在光伏技術和產品發展上開展緊密合作,歐盟也認同中國通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近期歐盟數家光伏及風能等新能源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已經提交破產申請。從歐盟在碳減排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上的激進態度而言,歐盟要想實現其既定的碳減排目標,譬如新能源發展規模的長期目標等,其本土現有的新能源生產能力顯然無法與其宏大構想相匹配,其出路要么是傾全力擴大其境內的新能源企業生產規模,要么便是通過進口來滿足其低碳發展的巨大缺口。相較之下,后者顯然更具可行性,那就是通過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生產來彌補其不足。
當然,歐盟也并非可以完全不考慮由于進口替代造成的光伏產業下滑從而不利于經濟發展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因素,但從歐盟的區位出發,歷來能源供給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外部地區。無論是在傳統能源,還是在非石化的新能源上,歐盟實則都不具自然稟賦,因此有理由認為,歐盟在能源進口問題的理念上與美國近期的能源發展戰略轉變是有天壤之別的。
況且,在歐盟內部,光伏產業發展的需求勢力遠比供給勢力來得更大。如果說光伏產品進口替代僅僅是犧牲少部分上游企業和生產群體的利益的話,那么阻斷光伏產品的進口、提高光伏產品利用成本和價格則會有損眾多下游企業和消費群體的利益。在這一點上,歐盟各國以及光伏產業本身都是無法斷然回避的,這也是為何不是歐盟本土企業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而由一家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企業德國分部提起調查申請的主要原因。
那么,美國的企業為何要在歐盟掀起中歐的光伏貿易戰呢?
就在幾個月前,SoarWorld這家美國太陽能生產企業可以說是已經成功地挑起了中美間的光伏貿易戰。盡管遭到美國國內太陽能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聯盟的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仍根據SolarWorld的申請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了“雙反”調查,并做出了較為嚴厲的裁決。
這一結果與美國當前的總統競選以及最新能源發展戰略不無相關。但為何這次SolarWorld要將戰火延燒至歐盟?其表面理由與之前的立場無異,便是針對中國政府對光伏企業的補貼,維護歐盟境內的光伏企業利益。但究其本因,美國企業絕無可能為了保護歐盟企業利益而得罪第三方,那么它們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起因無非有幾種可能。
其一,美國光伏企業擔心中國光伏產品繞道歐盟等非美國國家曲線進入美國市場,從而避開美國的反傾銷稅,因此在歐盟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來獲得歐盟的支持,堵死中國光伏產品有可能曲線進入美國市場的渠道;其二,美國光伏企業想要在全球范圍內與中國同行開展競爭,要消除中美間巨大成本差異的方法便是通過反傾銷來提高中國光伏產品在主要光伏市場的價格;其三,在美國已經決定向中國光伏企業開征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如果不將歐盟拖入與中國的光伏產品爭端,那么中歐很有可能借此機會進一步加強在光伏產品發展以及相關領域的合作,從而對美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其中包括歐盟在光伏產品等新能源應用上走得太快而不利于美歐的戰略合作等,那么,中歐陷入光伏紛爭是對美國企業最有利的走向。在以上三種因素中,最后一種的可能性最大。
當然,SolarWorld提起反傾銷申請并非一定意味著歐盟就會接受它的擺布,而歐盟知曉美國企業的企圖卻也不一定就能讓自己置身事外。受歐盟內部各國經濟發展不景氣的影響,歐盟主要國家在近期陸續減少和取消了對太陽能產品利用的補貼,與此同時,歐盟仍然致力于實現發展低碳經濟的長遠藍圖。在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挑戰面前,歐盟不會積極支持SolarWorld的反傾銷調查申請,但也不會置之不理。中歐之間的光伏爭端究竟會向何處發展,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