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戰戰后經濟崛起,尤其是各經濟大國鋼鐵產業發展,形成鋼結構 行業基礎。戰后工業和民用建筑的需求旺盛,使鋼結構行業得到現實的支持。中國鋼結構產業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隸屬于大建筑行業內,未被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改革開放后,鋼結構建筑和鋼結構產業都有較大發展,鋼結構作為獨立的行業在中國迅猛雄起,并不斷發展壯大。進入新世紀后,我國鋼結構建筑和施工技術更是得到空前發展,成為世界鋼結構的強盛之國。
我國鋼結構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初盛階段(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低谷階段(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和強盛階段(2000年至2010年)。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鋼產量很低,每年僅135萬噸(現已達6億噸以上)。鋼結構建設只有依靠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當時蘇聯援建156項重型工業工廠,包括冶金、重型機械 、飛機汽車等工業,如鞍山鋼鐵廠,武漢鋼鐵廠、大連造船廠、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等。當時還派來一大批蘇聯專家指導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北京、沈陽、華東、華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業設計院,在北京、武漢、鞍山、重慶、包頭、上海成立了6個鋼鐵設計院,先后成立了22個冶金建設部門及鋼結構制造安裝公司等。短短幾年建設了不少鋼結構工業廠房(鋼柱、鋼屋架、吊車梁),培養一大批設計、制造、安裝方面的人才,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當時,民用建筑鋼結構工程不多,值得一提的有:1954年北京體育館(57米跨兩鉸落地拱)、1954年重慶人民禮堂(40.6米肋環形鋼穹頂)、1956年天津體育館(50米柱面聯方鋼網殼)、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萬人禮堂(60.9米大鋼桁架)等。這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的鋼結構行業也隨著國家的建設同時發展起來,雖然困難重重、外部幫助有限,但憑借我們自身的努力,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個時期建設的著名建筑很多至今仍在國家工作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鋼材 需求量增大,但鋼產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萬噸,國家提出節約鋼材的政策,當時有人片面理解為不用鋼結構,于是鋼結構工程數量少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來。但暫時的放緩腳步并不代表故步自封,這一時期通過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努力,終于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鋼結構規范》用自主編寫的1974年版《鋼結構規范》代替。同時,也建造了一些大型的鋼結構工程。在提倡節約鋼材的同時,國家又提出取消肥梁、胖柱、深基礎的方針,于是出現了一批冷彎薄壁型鋼的工程:如上海、韶關、桂林、十堰等地建造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廠房、倉庫等。由于節約鋼材政策,平板網架工程得到了推廣應用,特別是焊接空心球節點研究成功,全國各地中小跨度的焊接球節點平板網架比比皆是,與此同時,螺栓球節點鋼結構網架也推廣起來了。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建設蓬勃發展,這20年應當說是鋼結構發展的興盛時期,由于鋼結構具備了一些獨特優點,逐漸為建設工程所推廣應用。特別是國家鋼產量的持續上升,在1997年達到了1億噸,給鋼結構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98年我國已能生產軋制H型鋼,為鋼結構提供了新的鋼型系列。
我國鋼結構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初盛階段(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低谷階段(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和強盛階段(2000年至2010年)。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鋼產量很低,每年僅135萬噸(現已達6億噸以上)。鋼結構建設只有依靠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當時蘇聯援建156項重型工業工廠,包括冶金、重型機械 、飛機汽車等工業,如鞍山鋼鐵廠,武漢鋼鐵廠、大連造船廠、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等。當時還派來一大批蘇聯專家指導工作。與此同時還在北京、沈陽、華東、華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業設計院,在北京、武漢、鞍山、重慶、包頭、上海成立了6個鋼鐵設計院,先后成立了22個冶金建設部門及鋼結構制造安裝公司等。短短幾年建設了不少鋼結構工業廠房(鋼柱、鋼屋架、吊車梁),培養一大批設計、制造、安裝方面的人才,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當時,民用建筑鋼結構工程不多,值得一提的有:1954年北京體育館(57米跨兩鉸落地拱)、1954年重慶人民禮堂(40.6米肋環形鋼穹頂)、1956年天津體育館(50米柱面聯方鋼網殼)、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萬人禮堂(60.9米大鋼桁架)等。這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的鋼結構行業也隨著國家的建設同時發展起來,雖然困難重重、外部幫助有限,但憑借我們自身的努力,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個時期建設的著名建筑很多至今仍在國家工作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鋼材 需求量增大,但鋼產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萬噸,國家提出節約鋼材的政策,當時有人片面理解為不用鋼結構,于是鋼結構工程數量少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來。但暫時的放緩腳步并不代表故步自封,這一時期通過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努力,終于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鋼結構規范》用自主編寫的1974年版《鋼結構規范》代替。同時,也建造了一些大型的鋼結構工程。在提倡節約鋼材的同時,國家又提出取消肥梁、胖柱、深基礎的方針,于是出現了一批冷彎薄壁型鋼的工程:如上海、韶關、桂林、十堰等地建造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廠房、倉庫等。由于節約鋼材政策,平板網架工程得到了推廣應用,特別是焊接空心球節點研究成功,全國各地中小跨度的焊接球節點平板網架比比皆是,與此同時,螺栓球節點鋼結構網架也推廣起來了。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建設蓬勃發展,這20年應當說是鋼結構發展的興盛時期,由于鋼結構具備了一些獨特優點,逐漸為建設工程所推廣應用。特別是國家鋼產量的持續上升,在1997年達到了1億噸,給鋼結構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98年我國已能生產軋制H型鋼,為鋼結構提供了新的鋼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