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窗簾這個原本在家紡市場 里并不起眼的行業開始逐步登堂入室,成為了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員。除了花色更加豐富之外,窗簾款式 也由原來單一的平拉,演化出了掀簾、簾楣、升降式、繃窗固定式和上下開啟式等許多種款式。窗簾的作用也開始又單純的遮光向裝飾方面發展。然而,就在這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的窗簾行業 里卻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質量問題以及所謂的行業潛規則。
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總是很受傷
窗簾行業內,消費者和商家發生糾紛的情況即使不說是司空見慣至少也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無非是商家在制作時偷工減料、擅自更換面料等情況。
2009年,杭州一位姓劉的女士幾經挑選最后在當地某知名窗簾公司花8600元訂購了一套窗簾。一個星期之后,窗簾完工該公司便派人前來上門安裝。然而,當劉女士看到自己的窗簾之后便傻了眼。不但顏色、花色、面料與她當初預定時選的有較大出入。更讓她惱火的還是這套窗簾的尺寸。
原來,安裝時劉女士發現客廳的窗簾比預定的短了大約20厘米。而臥室的窗簾又長了一些,導致無法安裝。隨后,這家窗簾公司的工作人員只得把兩個尺寸有問題的窗簾拿走重做。而至于面料的問題,則向劉女士答復說她選的面料已經停產無法更換。
幾天之后,重做的窗簾又拿到劉女士家安裝。這次讓劉女士更加郁悶,氣得當場便和工作人員吵了起來。原來,尺寸長的窗簾自然可以剪掉一截。但在處理尺寸短的窗簾時,該公司只是又在下面接了一截布料。并且后接上的和原來的窗簾布料 顏色還不相同。老實說,窗簾公司如此掩耳盜鈴的做飯換了誰也接受不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劉女士便和窗簾公司展開了一場馬拉松似的交涉。劉女士要求退貨賠款,但窗簾公司只同意重做。雙方就這樣交涉了好多次,但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最后沒辦法又鬧到消協,但據說仍然沒有達成協議。估計最后解決這事,搞不好雙方還得法庭上見。
也許劉女士這只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個案。但窺一斑而知全豹,類似劉女士的遭遇在窗簾行業里也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劉女士這個消費者比較認真而已,誓與商家戰斗到底。但現實生活中又能有多少消費者能和劉女士一樣呢?就是有那個心還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選擇忍氣吞聲,將就著使用這類問題窗簾。與此同時,這樣的行為又助長了個別黑心窗簾商的囂張氣焰。
窗簾行業也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總而言之,在窗簾消費的終端市場受傷的永遠都是普通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