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康市唐江鎮村尾村返鄉農民工張桂林近日在養雞場前擦洗自己的新車。張桂林從廣東返鄉后接受了該市畜牧部門的養雞技術培訓,創辦了一個規模較大的肉雞養殖場,并為周邊養殖戶提供優質雞苗,經濟效益可觀。前不久,為了方便生產和生活,他購回了一輛價值15萬元的皮卡。特約記者楊曉明 攝
一個普通農民種一年甜葉菊,能有多少賺頭?贛縣陽埠鄉黃沙村農民陳友生的回答是:30218.8元。去年他種植甜葉菊7.8畝,就輕松地賺到了這筆錢,今年還帶動黃沙村120余戶農戶種植,預計戶均創收達5000元。
在贛州,1.8萬返鄉農民工迸發出巨大的創業潛能,激起浪花朵朵。他們通過成立農業合作社、開展規模種養、創辦家庭工廠等方式,為6萬多名農民工就地、就近找到“飯碗”提供了平臺,帶動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政策影響力→引領新天地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目前,贛州有75萬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
將農民工返鄉之危,化為全民創業之機,是贛州交出的創業就業這一民生習題的答案。年初,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返鄉農民工和城市困難企業下崗職工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財政、稅費、金融、社會保險、就業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暢通創業渠道,鼓勵和扶持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
通過政策的有序引導,許多懷揣著創業夢想的返鄉農民工紛紛行動起來。在專業市場周邊,不少人從事家庭工業;在批發市場、城市周邊和集鎮,許多返鄉農民工從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服務業;在交通要道附近,還有的從事道路運輸等經營。家住南康市浮石鄉賢女村下街的陽克年返鄉后,在附近的農貿市場旁邊,利用自家的房子開了餐飲店,平時還兼顧零售小百貨,每月純收入就有3000余元。
點亮一顆星,照亮一大片。一個返鄉農民工的成功創業,往往帶動大批農民創業、就業,有的甚至在當地形成新的產業。
全南縣龍源壩鎮的外出務工農民大多集中在針織行業。該縣有針對性地在鎮里建設返鄉創業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龍源壩籍在外務工人員回家創業,目前,這里已有大小針織廠24家,吸納返鄉務工人員900多人。投資200萬元以上的有3家,擁有員工100人以上。正勃然興起的針織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的動力源之一。
金融推動力→籌資有保障
上猶縣梅水鄉水陂村的楊人平原本在廣東一家首飾廠做主管,去年9月因廠里裁員回到家鄉。不久,縣勞動就業局幫他解決了20萬元的貸款,并協助他在縣城租賃廠房,幫助他辦起了一家首飾廠,如今該廠已吸納3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業。
以創業帶動就業具有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資金缺乏、擔保困難等,仍是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瓶頸。
于是,“暖心工程”應運而生了。只要返鄉農民工有創業意愿,就可以得到2萬元至5萬元兩年期限的全額貼息貸款。今年,市本級除新增小額貸款擔保基金2400多萬元,增加貸款發放進度和發放量外,還出資2000萬元建立新市民創業貸款擔保中心,為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提供貸款擔保。去年9月以來,全市已經為1693名返鄉農民工發放小額貸款5901萬元,帶動就業13079人。新市民創業貸款擔保中心成立至今,已向返鄉農民工發放創業貸款50多筆,共計104萬元,扶持26名返鄉農民工走上了創業路。
在充裕的創業貸款支持下,全市中小企業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躍升期。
載體支撐力→服務好便利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服務來落實。
為全面掌握返鄉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及就業愿望,全市26個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情況監測點、284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隨時待命,做到返鄉一人,登記一人;市里啟動“培養萬名小老板,帶動十萬就業人”活動,組建創業指導專家隊伍,建立創業項目資源庫;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還主動與返鄉創業人員結對子,幫助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幫助創業者“二次創業”。
“只要您回鄉創業,我們就提供項目開發、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內容的‘一條龍’創業服務。”來自市勞動保障部門的承諾,體現的不僅僅是服務載體的完善升級,還有服務所產生的一系列積極效應。
在當地創業指導中心以及腐竹協會等的扶持下,贛縣陽埠鄉向楊村松山組返鄉農民工朱志明,除了搞好田地里的糧食蔬菜種植外,他還投入8萬余元在去年底建起了腐竹加工廠。全家為此忙個不停,每月純收入可達3800元,其收入并不比在外打工差。
現在,許多返鄉農民工不但抓住“農”字做文章,開展規模種養,延長農業產業鏈,而且跳出“農”字謀發展,創辦家庭工業,在廣闊的舞臺上施展身手。
不僅如此,返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返鄉農民工創業一條街等創業平臺建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章貢區、崇義縣、贛縣等通過政府出資,興辦返鄉農民創業一條街,建設廉租店面,返鄉農民工在創業園(街)創辦經濟實體,3年內免交管理費,減半繳納場地費和減免水電費。
昔日輸出的勞動力,如今返鄉成了生產力。贛州在擺脫這一股“回流潮”煩惱的同時,迎來了意外之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返鄉創業園28個,園區企業達233個,主要經營服裝加工、建筑材料、礦山設備、家具加工等,直接帶動1.8萬人就業,其中包括3600多名返鄉農民工。
政策、資金、載體,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牽引著返鄉創業這列車奔跑在致富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