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幢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始建于1920年,曾經是上海顏料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家。89年前,兩幢完全按同一式樣建造的歐式花園住宅,像《紅樓夢》里的榮寧二府一樣,在此比鄰而居。據說,邱氏兄弟愛養鴿子。每天清晨鴿子出籠時,威海衛路(今威海路)上空呼拉拉一大片,天空也被遮去了半邊。
現在,這里已變成上海市靜安區大中里地塊的施工現場,半空中只剩下橙色的吊車揮舞著鐵臂。根據開發商不久前公布的計劃,這幢孤零零的老宅將帶著89年前鑄就它的所有磚頭瓦塊,還有它厚重的歷史,被整體平移到57米外的威海路上。
消息公布之后,很多人好奇,施工單位將如何挪動這個總建筑面積1780平方米的龐然大物?開發商回答:具體施工方案還在論證中。
同濟大學建筑物移位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藍戊己,作為專家參與了邱氏老宅的平移論證會。在他看來,建筑物的平移技術在中國已經相對成熟,只要做到對建筑的結構了如指掌,并對建筑進行適當的加固、保護,就能確保建筑安全“行走”到指定位置。
在拆除與保護之間,“平移”這項技術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作為保存古老建筑的折中辦法。
放在盤子里的蛋糕
邱氏老宅能否平移成功,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在上海,老建筑搬家早有先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上海音樂廳。
始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音樂廳是最早由華人設計的歐式建筑之一,占地近13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標準游泳館的面積,總重量5850噸。2003年,為配合延安路的拓寬,也為了讓毗鄰高架路的音樂廳不再受到來往車輛襲擾,上海市政府決定,朝東南方向平移音樂廳,距離66.46米。
說起建筑物平移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先挖地三尺,割斷建筑物與原有地基的聯系。然后通過頂推、牽引等技術手段,使平移物體到達預定位置,最后把上部結構與新基礎連接,使其成為永久性的建筑。
然而,要平移一幢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建筑,其難度要比移一幢十幾層高的樓房大得多。作為上海音樂廳平移工程的負責人,藍戊己直到6年后的今天仍然感嘆:“即使憑借當下的技術手段,上海音樂廳仍然稱得上是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
早在招標階段,藍戊己就對音樂廳的結構做過周密的調查。一份早年的設計圖顯示,音樂廳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這被看做能夠平移的基礎。不過,通過超聲波分析水泥硬度發現,經過70多年的風雨,混凝土已經達不到當初的使用標準,9根立柱嚴重炭化,也難以承載音樂廳的重量。
另一個問題是,整個二樓的觀眾席都是懸空的,中間沒有柱子支撐,所有的重量都壓在兩根橫跨東西的鋼橫梁上。橫梁有近30米寬,這么大的跨度,如果缺少穩固的支撐,平移時稍有偏差就會變形。
據藍戊己回憶,當時,一位從17歲開始就在音樂廳工作的老人,被人們攙扶著來到施工現場,說要看音樂廳最后一眼:“否則倒下來,就再也看不到了”。
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工程師們首先想到的是加固。他們把鋼條固定在音樂廳的穹頂上,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內部的網狀結構。藍戊己解釋說:“這就像雨傘的骨架一樣。如果柱墻向內傾倒,就產生支撐力;若向外傾倒,便產生拉力!
與此同時,施工人員在音樂廳的下部,用混凝土澆筑了一個巨大的網格狀底座,以承擔整個音樂廳的重量。最終,這個龐然大物像放在盤子里的蛋糕一樣穩當。
給建筑穿上鞋
在平移前,音樂廳需要被頂升到一定的高度。根據以往頂升大型建筑的經驗,只需要安裝足夠數量的千斤頂,就能把建筑頂起來。
然而,在施工中,藍戊己發現,一座音樂廳竟然由三四種不同類型的建筑材料建成,頂升時根本無法形成強度統一的整體,“樓座的支撐是鋼結構的、墻體是磚砌的,舞臺是混凝土結構,屋頂又是木結構”。
他意識到,如果按照原計劃,用59個千斤頂對情況復雜的音樂廳進行頂升,那么重的地方,頂不動,輕的地方,頂得快,音樂廳就會像遭遇地震一樣四分五裂,轟然倒塌。
于是,過去常用在數控機床上的液壓伺服系統被首次用到音樂廳的平移上。通過那些連接到電腦上的位移傳感器,工程師們得以時時監測音樂廳各部分被頂升了多少,距離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經過兩周的調試,音樂廳開始一點點脫離原有的基礎,從最初的平面漸漸升高。3天后,它被順利地頂升了1.7米。
下一步是水平位移,其中最重要的是鋪設滑道。像是要給音樂廳穿上一雙不銹鋼鞋,施工人員首先在滑道上鋪設了光滑的不銹鋼板,然后又給千斤頂安裝了不銹鋼支座,再在兩者之間加上四氟乙烯墊片——它可讓建筑與滑道間的摩擦系數降到非常低,只有0.04。這樣一來,音樂廳就像是站在了冰面上,只需要幾百噸的力就能推動這個近6000噸重的龐然大物。
最終,在10個頂推千斤頂的作用下,老邁的上海音樂廳邁出了它的第一步。經過近兩個星期的推移,音樂廳從緊鄰的延安高架路旁,移到了東南方66.46米處的新址上。
隨后,建筑師們對原有的裝飾區整舊如舊,內外部墻面顏色也清洗恢復到原貌。舞臺深度加大一倍,新建南廳和西廳,增加演員休息室,座位也增加到 1200 個。
有人形容,已近古稀之年的音樂廳,由此變成一個重獲新生的孩子。
保住建筑本身就夠了?
世界上第一次建筑物遷移發生在1873年,當時,在蒸汽機車的牽引下,新西蘭新普利茅斯市的一座農宅被挪了個窩。20多年前,這項技術引入中國。
不過,藍戊己覺得,作為一項工程技術,有關平移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以至于作為實踐者,有很多問題解釋不了。比如,他們針對托換裝置中的夾墻梁和抱柱梁做過很多試驗,但究竟應該放多少鋼筋、放了這些鋼筋又能承受多少力,這些都沒有理論研究,只能按經驗來做。
有時候,平移建筑也有移不動的時候。2005年,藍戊己受有關部門委托,計劃把高53.7米、重約2.1萬噸的寧夏吳忠賓館向西平移82.5米,此高度、重量和平移距離都創下當時世界建筑平移史之最。
不過,等平移開始,千斤頂推了整整兩天兩夜,一點動靜都沒有。
在實踐中,藍戊己發現,建筑也具有彈性,一根梁有50米長,可能左邊推動了2毫米,在右邊顯示還是0。另外,平移最開始時,是“靜摩擦”,阻力最大,而推動之后就轉為動摩擦,花費的力氣可以下降20%~30%。
這些都是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在藍戊己看來,如果理論研究更深入的話,明白了原理就能做得更精確些。
如今,建筑物平移技術日益精進,人們甚至可以在移動建筑的同時待在里面,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斑@么說吧,平移產生的震動比一輛小汽車開過來的震動還小,建筑物移動起來比螞蟻爬得都慢!彼{戊己笑著說,在房子里的人根本感覺不到房子在“走”。
這種進步,讓一些文保工作者感到擔心。廣州博物館民俗專家崔志民就認為,隨著平移技術越來越先進,被移動的文物也會越來越多。
崔志民的擔心不無道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廣州錦綸會館在2001年被“平移成功”,當時國家文物局官員看過之后,當即拍板表彰說“廣州的做法是可取的”。
此后,全國各地突然刮起了一陣“古舊建筑平移風”。2003年,上海音樂廳平移;2006年,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蘇州市控保建筑朱宅(俗稱紅樓)平移;2008年,福州泛船浦教堂神父樓平移……
“這讓很多人認為,只要保住建筑本身就足夠了。”這位文物保護專家在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憂心忡忡地說。
按照開發商的設想,幾年后,在邱氏老宅周圍,也將豎立起兩棟辦公樓、3棟高檔酒店以及一座商業購物中心,并由此形成南京西路上的新地標。
于是,曾經的“榮寧二府”,終究只留存于歷史的記錄之中。邱氏老宅的西樓,早在上世紀40年代改建民立中學時就已拆毀。東樓,也就是即將被平移的這幢建筑,在過去60多年里都是民立中學的辦公樓。平移之后,將不再用作教學。
一位民立中學的校友在網上貼出了母校辦公樓的舊照,感嘆“當年那些標志性的爬山虎早已不復存在”。在這位“原住民”看來,“建筑的軀殼可以遷移,但它所羈絆的環境卻永難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