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它由斗、拱、翹、昂、升五個基本部件組成。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通過力學原理,將梁對外挑屋檐的受力傳輸到立柱,從而解決了大面積挑空屋頂的受力難題。它既起到了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也起著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斗拱是區別建筑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筑斗拱越復雜、繁華。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筑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有著很強的抗震、抗壓能力。
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
隨著現代建筑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的出現使得古代建筑中的一些精妙的結構也開始慢慢地退出它所在的歷史舞臺,開始被人們所淡忘。但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古代建筑結構形式卻需要我們對其有所了解。有助于我們后人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同時領會其中蘊涵的哲學意韻。以便發揚這種從斗拱中體現出來的默默奉獻的精神。為我國建筑的發展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