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坤分析說,和大企業相比,小的光伏企業由于沒有規模優勢,生產成本高,“加之它們的生產設備落后,產品不容易被客戶信賴,爭奪戰中勢必處于弱勢。所以,很多小企業很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淘汰”。她同時強調稱,“這并不是件壞事,整個行業將借此進入整合加速期,以最終實現規;、高附加值的發展目標,而這也正是國家引導的行業方向”。
其實,從國家層面上講,對于光伏行業的整合早已下定了決心。雖然本月中旬,“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2015年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從21GW提高到35GW以上,但該意見同時還強調,要“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淘汰產品質量差、技術落后的生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就此,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預測,未來的市場格局會是,上游多晶硅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形成5-6個多晶硅集團,中小企業被淘汰;中游形成4-5個電池組件集團;而下游將有數量相對較多的光伏電站建設、設計和運營企業。
事實上,國內的光伏企業面對收縮的歐洲光伏市場,早已采取了應對措施。據王志新介紹,英利正在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而這一點從近來的幾組數據就可以看出,去年歐洲市場的出口量占到英利產能的62%,今年一季度下降至53%,預計二季度下降到30%-35%,全年平均將下降到40%。
與此同時,英利正在向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發力。據了解,為了規避高額“雙反”稅,該公司已經謀劃在東南亞等地區建設新廠,而且現在已經選好了廠址。另外,未來,馬來西亞、南非以及中南美洲國家都將成為英利出口的重點地區。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企業而言,35GW的國內市場規模更有誘惑力。為了贏得市場,英利提出了向下游電站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該公司董事長苗連生表示,2013-2017年,大力推進電站建設,重點在云南、廣西、廣東、海南、河北、河南等地開發地面電站,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也有同樣想法,該公司目前也在積極投資開拓光伏下游市場,并立足制造本業,計劃將公司轉型為全方位的電力解決方案供應的能源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