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可能降低制造成本,然后試圖將產品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是全球化時代每一個企業家的夢想,但美國的工廠基本上以資本密集和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特點,而并不能創造大量就業。
這或許足可以說明,為什么美國會嚴重依賴于金融體制的創新,以及相關杠桿化的利用,包括每年花四十億美金補貼兩萬五千名農民,讓他們可以大量生產棉花,導致世界棉花價格越來越低廉;發行越來越多的國債,從而導致政府出現可能債券違約的狀況發生……
二戰以后,美國和歐盟一直主宰著全球貿易談判,因為它們的市場規模要遠遠大于其他經濟大國?梢钥隙ǖ卣f,現在的貿易機制未必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欲全面推行公平貿易是一件更漫長和艱巨的事情,但中國因素已經在不斷地沖擊和改寫著這些規則。
由于西方發達經濟體奉行低利率、深陷財政難題,資金不斷涌入前景光明的新興經濟體。但由于外匯政策的各不相同,加上經濟實力的差異,更將這種熱錢所帶來的沖擊在不同的國家效能不同程度地放大。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擴張9.6%,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而在2010年,中國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0%,占巴西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到15%。但同期,中國市場占巴西出口的比重與歐盟的21%基本持平,遠大于美國10%的比重。
2010年,巴西與中國的貿易實現了大約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巴西的出口明顯偏重于大宗商品,主要是鐵礦石和大豆;中國出口到巴西的則基本是制造業產品,絕大部分是鞋類和服裝等低附加值產品。在2010年1-2月,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巴西公司只有9267家,而到了2011年同期,則有1.1469萬家,增幅高達24%。
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認為,國際貿易、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帶給了巴西1000億美元的意外收入,從而將該國從本世紀初的債務危機中“拯救出來”,完成了過去十年的經濟轉型,促使了社會進步。
中國市場以開放、龐大且快速增長而著稱,但由于人口眾多,增長方式主要以外貿和投資作為驅動源泉,因此這個過程中使全球貿易和生產格局發生改變:拉低了相對勞動密集型制造品的價格,而由于規模制造的需要,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
世界經濟的中心正逐漸轉向亞洲。無論是對于老牌經濟強國、還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而言,這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預示著新的挑戰。但更大的挑戰其實在于,在全球范圍內,低成本制造模式都將終結。
據瑞信分析,去年中國農民工的薪資增加了30%-40%,預計至少到2013年還將每年增加20%-30%,而過去5年里,城市人均收入已經增長了82%。勞動力成本上升擠壓了所有沿海工廠的利潤率,開始促使制造商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如內地省份,以及印度和越南等國。
全球營收最高的代工電子制造商富士康,去年啟動了將員工遷往內地的嘗試之后,又在近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自動化計劃,計劃在三年內在中國工廠大量采用100萬機器人。摩根大通評論認為,勞動力成本已不再低于資本成本。
無論如何,中國都是全球化制造中不可替代的經濟體。各種類型的產業集群造就了密集而完整的供應鏈,勞動力供給開始緊張,但數量龐大,且相對熟練。所有的企業都知道,如果要搬到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資源少得多的地方,只會推高必要的成本。
由此看來,任何國家要對中國陶瓷發起的反傾銷,都僅僅是浮云而已。對于企業來說,暫時的影響必然會有,但只要能堅持提高質量和打造品牌的策略,必將迎來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