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櫥柜 卻被企業虛報尺寸撈錢
劉先生上個月請一家櫥柜廠商來裝飾廚房,櫥柜是“L”形布局,拐角處就是煙道和下水管位置。等櫥柜安裝好后他量了一下臺面,發現只有4.1平方米,而設計師的圖紙顯示4.9平方米,這0.8平方米到哪里去了呢?櫥柜公司說臺面包含煙道和下水管鋸掉的面積。劉先生說他又特地量了一下煙道和下水管凸出來的面積,滿打滿算也就0.2平方米。過了幾天,設計師給自己臺階下說要上門回訪,悄悄塞給他400元,這窩火的事也就此打住。
因尺寸出現收費誤差到底是誰的錯?
眾所周知,一件事情的背后總有各種起因緣故?v觀近幾年的家居行業計價亂象新聞,都有共同點:消費者拼命指責商家或設計師,認為本身被“坑”了,受到不公平的消費待遇;而商家、裝修人員、設計師等服務方,也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是符合行業規定或者是市場一些默認的做法。雙方互相指責推卸,卻沒考慮這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商家放大產品尺寸
贛州一櫥柜企業負責人指出,設計師利用櫥柜尺寸誤差撈錢的現象,不僅存在于一些不正規小作坊廠家,部分疏于管理的大企業也時有發生。據透露,不少設計師在設計圖的尺寸上動歪腦筋,故意把尺寸放大一些,讓顧客多出些錢。另外,設計師對櫥柜轉角處,緊靠墻壁那一面柜體等較隱蔽的地方進行測量時,往往也會做手腳,這里多量10厘米,那里多量15厘米,幾個地方加起來數量就多了。顧客為這些多出的尺寸買單,金額越大設計師拿到的提成便越多。
2、 消費者對尺寸測量方式有誤解
5月底,張女士在一品牌櫥柜專賣店定制了一套櫥柜,用了兩個多月后,她愛人心血來潮拿起卷尺對櫥柜進行了測量,結果總計的面積比設計師報的少了1.6平方米。張女士向櫥柜公司討要說法,設計師表示,他們是按照“延米”這一業界通用的測量方式操作的,比較客觀。而她愛人是采用櫥柜展開面積,就是櫥柜實際耗材面積疊加計算的,沒有包含裁切掉的板材數量,所以面積會少。
3、 尺寸測量計價方式尚未成熟
目前市場上通行的櫥柜測量計價方式有“延米計價”和“柜體計價”兩種。兩種方式計價時存在誤差,給消費者的選擇帶來困惑。一位櫥柜品牌贛州公司負責人表示,延米計價,只要在定制櫥柜過程中,盡量把費用預算做得完備翔實,使每一筆費用都一目了然,就不存在問題。但另一品牌櫥柜贛州代理商卻認為,延米報價只是中國櫥柜市場在不成熟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報價方式,是一個過渡。今后,我國的櫥柜市場也要遵照國際慣例執行柜體計價方式。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眼下部分采用柜體計價的商家通常會向消費者提供一份以延米為單位的價目表,以便消費者對比價格高低。相關負責人說,這種比較方式較狹隘,因為每家櫥柜的板材、臺面、設計和安裝等存在差別,即使相同,每家企業定價標準也不同。片面拿出某一家的延米報價與其柜體報價進行比較,沒有公允性。
設計師坦言多年的“吃回扣”經歷
“做了設計師雖說讓我發了橫財,但也讓我心存不安,每天都有種負罪感。”某家設計研究院主任設計師高杰平告訴記者,“我拿的第一筆回扣是組長給的5600元,比我當時的工資高4倍,是因為我們這組向業主推薦了一單櫥柜、兩單瓷磚和一單潔具。”高杰平說,他用這筆錢買了手機,租了新房。“當父親得知我拿了那么高的‘獎金’后,開心地說那可是半頭耕牛的錢呀。”
高杰平還說:“每筆回扣都拿得天衣無縫。”高杰平說,比方業主想選購一款不是自己關系戶的建材,設計師就會告訴業主,這款材料與裝修風格不一致,或者直接嚇唬業主,今后有質量問題跟他沒有關系等等。這樣一來,多數業主都會跌入事先挖好的回扣陷阱。
如果業主堅持不選購設計師推薦的建材,設計師也同樣能夠拿到回扣。“因為設計師與大多數材料商都事先有約定,只要是他設計的房子所購買的建材,不管設計師出面與否,都得給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