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3年,福建省晉江市建筑陶瓷企業于去年年底全部實現“煤改氣”。建陶業占據重要地位的磁灶、內坑、紫帽等晉江鄉鎮,徹底告別了煙囪林立、黑煙滾滾的過去。
建陶行業是晉江一大特色產業,曾在晉江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長期以來,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煤氣發生爐,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問題,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2010年底,晉江市委、市政府決定:3年內,晉江市所有建陶企業要分批次限期淘汰煤氣發生爐,實現天然氣替代,對逾期未完成簽約和能源替代工作、環保措施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堅決給予斷電、吊銷相關行政許可及營業執照乃至停產、停業處罰。
對企業而言,廢除煤氣發生爐改用天然氣,生產成本直線上升。加之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市場對建陶產品需求疲軟,企業倍感壓力,有的在“煤改氣”大潮中倒下了。
磁灶商會會長、美勝建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聲團透露,他的公司生產1平方米外墻磚,若采用傳統的水煤氣,能耗成本約1.8元,而使用天然氣的成本約3.9元,兩者相差約2.1元。由于整個外墻磚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利潤率不到10%,這看似不大的成本增加幾乎將外墻磚行業的利潤都抹去了。據測算,一條標準規格的生產線,每天約可生產1.5萬平方米陶瓷產品,以每平方米增加2.1元燃料成本計算,一條生產線每天就要多付約3.15萬元的燃料成本。
“雖然‘煤改氣’增加了生產成本,但從節能減排及產品質量來看,采用天然氣是大勢所趨。”吳聲團說。
業內人士認為,建陶企業要通過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來應對“煤改氣”帶來的生產成本壓力。而部分在“煤改氣”中先行一步的企業,逐漸摸索出一些經驗。
早在2009年,福建華泰集團有限公司便主動“煤改氣”,雖然成本提高了,但通過節能和改進生產工藝,公司成功由一家低水平瓷磚生產企業轉型成高科技建陶龍頭企業。晉江萬利瓷業公司,在“煤改氣”后調整發展策略,進行技術配方調整、加強管理,并將原來的普通厚度外墻磚生產,部分轉為超薄磚生產,緩解了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