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印度日前決定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但中國光伏產業早已在美歐“雙反”后開始謀求“突圍”,中國政府更是密集出臺“新政”開啟內需,以促使“光伏生產大國”加速轉型為“光伏生產應用大國”,廣闊的內需市場有望成為中國光伏困境中突破的新空間。
據賽維LDK、晶科能源和瑞晶太陽能等光伏生產、發電企業介紹,目前在中國包括組建、安裝在內的分布式發電和光伏電站建設成本每瓦只需7至8元,光伏發電的投資回報率甚至已經高于水電和火電。
若按照每千瓦時1元的標桿電價,在光照時間長的中國西北地區,最快可以在3至4年收回成本;在光照時間略短的中國南方地區建設光伏電站,也可在5至6年內收回成本。如果獲得國家為促進光伏發電應用而給予的“金太陽”工程等補貼,收回投資時間將更短。
生產光伏組件的江西瑞晶太陽能有限公司2010年在江西新余自建了一個2.59兆瓦的光伏發電站,投資8800萬元,今年前10月發電230萬千瓦時,若不算國家“金太陽”工程補貼,需要3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但由于這兩年電池組件價格大幅下降,目前在當地新建光伏電站只需要6年時間就可收回成本,后面大約20年使用期將坐收盈利。為此,瑞晶太陽能已經把經營的主要方向從生產電池組件出口轉為在國內建設光伏電站。
占世界50%產能的中國光伏產業,去年以前90%的產品外銷歐洲。但歐洲在享受了大量來自中國清潔能源的同時,因為擔心中國新能源產業搶占太多全球市場份額而發起“雙反”。
出口轉內銷,是中國光伏在歐美國家以反傾銷、反補貼之名推行貿易保護、對中國產品關閉市場之后的“被動之舉”。而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光伏產品價格下降,又使中國國內大規模應用光伏成為可能。過去,中國的光伏企業還被國內一些人批評“消耗自己的煤電讓外國人享受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