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美國商務部初裁中國向其出口的應用級風電塔價格過低,傾銷幅度為20.85%至72.69%。而在今年5月30日,美國商務部初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應用級風電塔得到政府補貼,補貼幅度為13.74%至26.00%。
“這對風電塔廠商影響特別大,F在中國幾家主要的風電塔廠商基本都不接美國的訂單了,美國市場基本關閉。”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風機營銷處處長孫洪剛對本報記者表示,“風電塔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風電塔廠商都是根據訂單指定的圖紙生產,即使同樣是2兆瓦的風電塔,不同風電場在高度、結構、樣式上的要求也可能完全不同。在發生貿易糾紛時,一旦生產出來的風電塔對方不要了,那就成了一堆廢鐵,所以風電塔產品受‘雙反’的影響特別嚴重。”
美國風電塔市場關閉
這一年,國內風電行業并不景氣。
“國內幾大風電巨頭都不好過,三一電氣不少員工被調動崗位,只能拿600元一個月的工資,被逼自動辭職;華銳風電毀約辭退了一大批應屆畢業生,前幾年招收的員工也受到影響;明陽風電2009年招收的畢業生今年到了續約時間,然而因為待遇方面的問題,續約并不順利。”一家風電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你問我現在哪家風電企業盈利狀況良好,我一時真找不到。”
當此之時,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應用級風電塔進行“雙反”,高昂的關稅對這些風電企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去年12月末,美國風電塔聯盟向美國商務部及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進口自中國及越南的應用級風電塔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10多家中國風電企業集聚北京,商討應對之策,聘請專門的辯護律師游說,力爭美方不立案。
然而,他們的努力并未改變美方的立場。美國商務部分別于今年5月30日與7月27日裁定中國出口的應用級風電塔存在政府補貼與低價傾銷,并作出最高98.69%的高額稅率懲罰。
“中國的風電塔根本不存在什么傾銷、補貼。”孫洪剛說,“風電塔技術含量不高,我們的風電塔都是按照美方的圖紙加工,本身就是靠低價拿合同,實際上是跟 ‘來料加工’差不多的‘來圖加工’。而我們的風電塔價格比美國產品低20%左右,這主要是兩國人力成本的差距,根本談不上補貼、傾銷。”
必須注意的是,風電塔是按圖生產,同樣規格的風機,不同風電場所要求的塔筒有可能完全不一樣,一旦買家毀約,生產出來的風電塔就會成為一堆廢鐵,因此風電塔出口必須保證穩定的貿易關系。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美國風電塔“雙反”消息出來后,國內風電塔廠商已經不再接美方的訂單,美國風電塔市場已經基本對中國廠商關閉。
“更為嚴重的是,我們擔心美方今后會對我國其他風電產品照此限制,一旦‘雙反’風波漫延至整機及葉片、齒輪箱等其他風電領域,將使中國風電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減弱。”孫洪剛說。
風電企業“走出去”
據了解,在國家提出防止風電制造產能盲目擴張之后,今年國內風電市場增速大為減緩。
“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的政策并沒有變,但是我國的風電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已經積累了不少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健康發展。”中科院所屬中科風電(北京)有限公司研發主管李新華對記者表示,“我國風電發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指標不符合電網要求,不過由于當時風電規模小,因此電網還能夠承受。但是,經過幾年爆發式發展,風電規模已經擴大。這些隱憂累積起來,已經能夠影響電網平穩、安全運行,這時不得不先解決這些歷史問題。今年,風電行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已經安裝的風機進行升級改造,所以增長自然降低了。”
孫洪剛也認為,正是國家風電政策由“求量轉向求質”,尤其是“三北”地區今年主要任務是解決已安裝風機的并網問題,因此新增裝機數量大幅收縮,而且國內風機價格下降很快,導致國內風電市場已經基本無利可圖。 “在整個風電行業,除了能夠保證并網的風電場投資商,其他環節、企業都沒什么利潤,因此轉向出口就成了必然,出口至少能贏利”。
據了解,2011年美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680萬千瓦,僅次于中國,是德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新增裝機容量的總和。2010年中國出口風電機組13臺,總容量僅為1.56萬千瓦;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41臺,總容量達22.06萬千瓦。在出口的141臺風電機組中,有近130臺銷往美國。
在201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韓俊良曾表示,華銳風電未來5年海外市場的營業額要超過該公司總收入的30%,力爭達到50%。但根據 2011年華銳風電年報,華銳當年海外銷售僅占總銷售的0.77%。“在風電產品出口行動中,金風科技走在了前面,華銳風電、三一電氣也有一部分,但規模都不算大。”孫洪剛說。
“事實上,現在的風機整機出口都是試探性的,在國外安裝的主要是實驗型的樣機。”孫洪剛介紹,“因為風機整機不像風機塔,技術要復雜得多,還有很多服務方面的問題,所以國內風電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比較謹慎,目前以葉片、渦輪機等零部件出口為主。”
風電產品出口新路子
今年以來,美國相繼對我國光伏、風電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美國在新能源領域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中國風電企業為“走出去”,近年積極布局建立海外生產基地。
“美國已經對風電塔進行‘雙反’了,今后對風機及其零部件也進行貿易保護可能性很大,而印度采購風機本來就要求在本國組裝,因此在國外設立生產基地越來越有必要。在這方面,金風科技走在了前面,他們在美國設立了整機制造廠。”李新華說。
國內風電企業搶占海外市場的另一策略是收購海外競爭對手。由于全球風電產業整體低迷,資產價格處于底部,國內風電企業收購海外競爭對手有政策和信貸優勢。今年6月,天順風能以1518萬歐元收購了長期排名全球第一的國際風電龍頭維斯塔斯公司擁有的丹麥Varde風塔工廠全部經營性資產。
近期,明陽風電將整體收購維斯塔斯公司的傳聞愈演愈烈,據稱收購金額將在15億-20億歐元之間(約合117.5億-156.7億元人民幣)。盡管維斯塔斯2011年營收總額為58.36億歐元,而同期明陽風電營收總額僅為55.16億元人民幣,但由于去年10月在廣東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明陽風電曾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協議,獲得了50億美元“輸血”用以開拓海外市場,這一收購有實現的可能。
在美國針對中國新能源進行“雙反”貿易保護時,非洲、南美等市場正興起,不少國內風電企業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些新興市場。
“雖然2011年非洲和中東合起來風電裝機容量還不到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的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合起來的風電裝機容量僅占全球的1.3%,短期來看,這些新興市場解決不了國內風電產能過剩問題;但從長期看,這些新興市場正在崛起,由于這些地區經濟薄弱,物美價廉的中國風電產品在這里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未來這些新興市場可能會成為中國風電企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孫洪剛說。
“這對風電塔廠商影響特別大,F在中國幾家主要的風電塔廠商基本都不接美國的訂單了,美國市場基本關閉。”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風機營銷處處長孫洪剛對本報記者表示,“風電塔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風電塔廠商都是根據訂單指定的圖紙生產,即使同樣是2兆瓦的風電塔,不同風電場在高度、結構、樣式上的要求也可能完全不同。在發生貿易糾紛時,一旦生產出來的風電塔對方不要了,那就成了一堆廢鐵,所以風電塔產品受‘雙反’的影響特別嚴重。”
美國風電塔市場關閉
這一年,國內風電行業并不景氣。
“國內幾大風電巨頭都不好過,三一電氣不少員工被調動崗位,只能拿600元一個月的工資,被逼自動辭職;華銳風電毀約辭退了一大批應屆畢業生,前幾年招收的員工也受到影響;明陽風電2009年招收的畢業生今年到了續約時間,然而因為待遇方面的問題,續約并不順利。”一家風電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你問我現在哪家風電企業盈利狀況良好,我一時真找不到。”
當此之時,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應用級風電塔進行“雙反”,高昂的關稅對這些風電企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去年12月末,美國風電塔聯盟向美國商務部及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進口自中國及越南的應用級風電塔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10多家中國風電企業集聚北京,商討應對之策,聘請專門的辯護律師游說,力爭美方不立案。
然而,他們的努力并未改變美方的立場。美國商務部分別于今年5月30日與7月27日裁定中國出口的應用級風電塔存在政府補貼與低價傾銷,并作出最高98.69%的高額稅率懲罰。
“中國的風電塔根本不存在什么傾銷、補貼。”孫洪剛說,“風電塔技術含量不高,我們的風電塔都是按照美方的圖紙加工,本身就是靠低價拿合同,實際上是跟 ‘來料加工’差不多的‘來圖加工’。而我們的風電塔價格比美國產品低20%左右,這主要是兩國人力成本的差距,根本談不上補貼、傾銷。”
必須注意的是,風電塔是按圖生產,同樣規格的風機,不同風電場所要求的塔筒有可能完全不一樣,一旦買家毀約,生產出來的風電塔就會成為一堆廢鐵,因此風電塔出口必須保證穩定的貿易關系。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美國風電塔“雙反”消息出來后,國內風電塔廠商已經不再接美方的訂單,美國風電塔市場已經基本對中國廠商關閉。
“更為嚴重的是,我們擔心美方今后會對我國其他風電產品照此限制,一旦‘雙反’風波漫延至整機及葉片、齒輪箱等其他風電領域,將使中國風電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減弱。”孫洪剛說。
風電企業“走出去”
據了解,在國家提出防止風電制造產能盲目擴張之后,今年國內風電市場增速大為減緩。
“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的政策并沒有變,但是我國的風電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已經積累了不少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健康發展。”中科院所屬中科風電(北京)有限公司研發主管李新華對記者表示,“我國風電發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指標不符合電網要求,不過由于當時風電規模小,因此電網還能夠承受。但是,經過幾年爆發式發展,風電規模已經擴大。這些隱憂累積起來,已經能夠影響電網平穩、安全運行,這時不得不先解決這些歷史問題。今年,風電行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已經安裝的風機進行升級改造,所以增長自然降低了。”
孫洪剛也認為,正是國家風電政策由“求量轉向求質”,尤其是“三北”地區今年主要任務是解決已安裝風機的并網問題,因此新增裝機數量大幅收縮,而且國內風機價格下降很快,導致國內風電市場已經基本無利可圖。 “在整個風電行業,除了能夠保證并網的風電場投資商,其他環節、企業都沒什么利潤,因此轉向出口就成了必然,出口至少能贏利”。
據了解,2011年美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680萬千瓦,僅次于中國,是德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新增裝機容量的總和。2010年中國出口風電機組13臺,總容量僅為1.56萬千瓦;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41臺,總容量達22.06萬千瓦。在出口的141臺風電機組中,有近130臺銷往美國。
在201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韓俊良曾表示,華銳風電未來5年海外市場的營業額要超過該公司總收入的30%,力爭達到50%。但根據 2011年華銳風電年報,華銳當年海外銷售僅占總銷售的0.77%。“在風電產品出口行動中,金風科技走在了前面,華銳風電、三一電氣也有一部分,但規模都不算大。”孫洪剛說。
“事實上,現在的風機整機出口都是試探性的,在國外安裝的主要是實驗型的樣機。”孫洪剛介紹,“因為風機整機不像風機塔,技術要復雜得多,還有很多服務方面的問題,所以國內風電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比較謹慎,目前以葉片、渦輪機等零部件出口為主。”
風電產品出口新路子
今年以來,美國相繼對我國光伏、風電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美國在新能源領域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中國風電企業為“走出去”,近年積極布局建立海外生產基地。
“美國已經對風電塔進行‘雙反’了,今后對風機及其零部件也進行貿易保護可能性很大,而印度采購風機本來就要求在本國組裝,因此在國外設立生產基地越來越有必要。在這方面,金風科技走在了前面,他們在美國設立了整機制造廠。”李新華說。
國內風電企業搶占海外市場的另一策略是收購海外競爭對手。由于全球風電產業整體低迷,資產價格處于底部,國內風電企業收購海外競爭對手有政策和信貸優勢。今年6月,天順風能以1518萬歐元收購了長期排名全球第一的國際風電龍頭維斯塔斯公司擁有的丹麥Varde風塔工廠全部經營性資產。
近期,明陽風電將整體收購維斯塔斯公司的傳聞愈演愈烈,據稱收購金額將在15億-20億歐元之間(約合117.5億-156.7億元人民幣)。盡管維斯塔斯2011年營收總額為58.36億歐元,而同期明陽風電營收總額僅為55.16億元人民幣,但由于去年10月在廣東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明陽風電曾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協議,獲得了50億美元“輸血”用以開拓海外市場,這一收購有實現的可能。
在美國針對中國新能源進行“雙反”貿易保護時,非洲、南美等市場正興起,不少國內風電企業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些新興市場。
“雖然2011年非洲和中東合起來風電裝機容量還不到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的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合起來的風電裝機容量僅占全球的1.3%,短期來看,這些新興市場解決不了國內風電產能過剩問題;但從長期看,這些新興市場正在崛起,由于這些地區經濟薄弱,物美價廉的中國風電產品在這里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未來這些新興市場可能會成為中國風電企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孫洪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