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候談判曠日持久,而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在屢創新高,全球氣候變化的風險日益嚴峻。自二十年前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第一次全球氣候談判以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經上升了50%,而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里約會議時的350ppm上升到現在的超過390ppm。
到目前為止,盡管我們的行動仍然遲緩,但仍有一些激動人心的好消息正在浮出水面。能源革命的種子已經悄悄地萌發,有可能最終把我們帶出氣候危機的困局。
全球格局
太陽能與風能的發展遠超我們大多數人的預計,事實上,大多數人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其快速發展的勢頭。讓我們來看看太陽能、風能在全世界和在歐洲的進展情況。
2005年,全球太陽能的裝機容量為1百萬千瓦(GW)。五年后,這個數字上升了20倍。在未來的幾年間,據預測,太陽能電池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0GW。風能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年裝機容量比太陽能的增長還要快。2011年,全球風能的總裝機容量是240GW,太陽能光伏發電是60GW,這些基本上都是自2005年以來發展起來的。
去年,歐洲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了21GW,從裝機容量的增長來說,位居歐洲供電來源的榜首。風能與天然氣發電廠緊隨其后。核能的裝機容量則萎縮到6GW,而煤炭卻增加了1GW。由太陽能光伏電池發出的電量約為60TWh/年,足以為150萬戶歐洲家庭供電。
財務視角
最為重要的是,如今,太陽能與風能的成本都大為降低。過去的三年間,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了3到4倍。當前,太陽能電池板的平均售價約為2美元每峰瓦,據報道的最低價格甚至達到了1美元每峰瓦。在陽光燦爛的地方,上述數據可以解讀為發電成本約為0.15美元/千瓦時(具體的成本取決于利率、光照、安裝成本等等)。正如太陽能產業界人士所普遍認為,隨著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在未來幾年間,不需要政府提供補貼,太陽能光伏發電就能夠與傳統的電力生產相抗衡。
諸多因素推動了成本的降低。政府為太陽能與風能創造出市場需求,也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空間。企業家在全球范圍內將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規模經濟成為可能,制造工藝得以改進,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而且,越來越多的科研經費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例如太陽能電池的能效。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而且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過去數年間,制造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硅是稀缺的,價格居高不下,但這個瓶頸已經被突破,F在硅的產量甚至還要大于需求,成本自然會顯著降低。這也導致了太陽能公司的估值下降,以及光伏電池企業間殘酷的市場競爭。一些企業將會破產清算;弱勢的企業不得不黯然離開這個市場,由新的、更有效率的企業取而代之。
中國進入太陽能光伏電池行業促使價格進一步降低。2005年,幾乎沒有光伏電池是在中國生產的,而今天,中國制造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政府也計劃在國內培育光伏電池市場,引入了上網電價,為太陽能發電提供保證電價。
解決方案
太陽能與風能產業的發展是迅速的,但如果要因此而沾沾自喜,就為時太早,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要繼續努力。從絕對數字來說,化石能源的增長仍然快于風能與太陽能,而且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在上升。全球太陽能與風能的發展勢頭強勁,但現在的投資額度仍然太小,難以顯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
解決氣候危機需要毅然決然地運用政策工具,特別是下面兩項工具:
為二氧化碳定價。碳稅或是總量控制的排放權交易都切實可行。確立系統是很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選擇總量控制的排放權交易體系,千萬不要過度分配額度,重蹈歐盟的覆轍。我們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企業領袖,以及強有力的公眾意見來推進這個過程,特別是美國,作為全球工業化與科學技術的領頭羊,以及全球最高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需要切實采取行動。
支持技術進步。這里談到的支持不光是資助基礎性的研究,還要支持市場的培育,從而讓企業有成長的空間與技能。這樣的支持可以采取認證體系(瑞典的實踐,促進了風能的飛速發展)或上網電價(德國的實踐)。太陽能并非是唯一需要這類支持的能源技術,其他新興的技術,例如燃料電池,更先進與廉價的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熱發電、氫的貯存等技術都需要支持。
一些人質疑針對技術發展提供的補貼,例如德國為太陽能提供的補貼。這些人,特別是經濟學家,往往把補貼的成本與很多緩解氣候變化努力的成本進行比較,進而堅持認為,提供補貼是削減排放措施中更為昂貴的選擇。但這樣理解就是完全的南轅北轍了。問題的關鍵不是簡單地“削減(一些)排放”,而是這些技術補貼能夠催生出氣候挑戰的解決方案。我們現在買單的技術補貼將改進并降低這些先進能源技術的成本,而這些先進技術從長期來講,將最終解決氣候危機。
光明前景
一旦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理解太陽能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從中不但能實現全球很低的、甚至零碳的排放,還能夠獲得造福所有地球人的能源供應。這一切的實現,只需要在全球5%的沙漠里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就行了!當然現實情況并不是說要把所有的光伏電池都安裝在沙漠里。作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項目性價比更高。我們還需要針對不同地區太陽與風力的不同情況,改進并進一步發展一系列應對的措施,來充分運用這些天然的能源。從長期來看,由于太陽能熱電池可以即時貯存,有可能成為可行的選擇,類似的選擇還包括電網擴展,太陽能與風能中提取氫氣,以及實行電力需求側管理等。
如果我們集中投資于太陽能,產出的將是無限的能源!這樣做的好處包括可以將生物質能源的需要降到最低,因為生物質能源的種植會與全球糧食種植爭地,還不斷地對熱帶雨林造成威脅;我們也不必增加核能發電了,因為存在核武器擴散以及核電事故的巨大風險。
全球能源系統零排放的轉化需要超過五十年,或者一個世紀的時間。太陽能與風能的年增長率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翻十倍才行。幾十年間,我們都不得不受到舊的技術的拖累,現在建造的煤電廠可能還要存在30-40年。然而,從長期來講,我們完全有機會應對這個挑戰。
我們也許就生活在一個轉型時期,能源的革命能夠讓“綠色地球”的夢想成真;30年后追憶歷史時,我們也許會感慨萬千地說,就是這個時候,2012年前后,世界能源體系完成了華麗的轉身,新能源革命從此風起云涌這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需要更多、更強有力的對太陽能以及風能技術的支持體系,例如德國與中國的上網電價方案,并且將這些支持體系普及到越來越多的國家。
作者簡介:
Christian Azar(克里斯蒂安·阿扎),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學能源與環境系教授。擔任多種國際性科學期刊的編委,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的主要執筆人。他還是瑞典政府氣候問題科學委員會以及瑞典首相林費爾德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重要成員。
到目前為止,盡管我們的行動仍然遲緩,但仍有一些激動人心的好消息正在浮出水面。能源革命的種子已經悄悄地萌發,有可能最終把我們帶出氣候危機的困局。
全球格局
太陽能與風能的發展遠超我們大多數人的預計,事實上,大多數人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其快速發展的勢頭。讓我們來看看太陽能、風能在全世界和在歐洲的進展情況。
2005年,全球太陽能的裝機容量為1百萬千瓦(GW)。五年后,這個數字上升了20倍。在未來的幾年間,據預測,太陽能電池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0GW。風能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年裝機容量比太陽能的增長還要快。2011年,全球風能的總裝機容量是240GW,太陽能光伏發電是60GW,這些基本上都是自2005年以來發展起來的。
去年,歐洲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了21GW,從裝機容量的增長來說,位居歐洲供電來源的榜首。風能與天然氣發電廠緊隨其后。核能的裝機容量則萎縮到6GW,而煤炭卻增加了1GW。由太陽能光伏電池發出的電量約為60TWh/年,足以為150萬戶歐洲家庭供電。
財務視角
最為重要的是,如今,太陽能與風能的成本都大為降低。過去的三年間,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了3到4倍。當前,太陽能電池板的平均售價約為2美元每峰瓦,據報道的最低價格甚至達到了1美元每峰瓦。在陽光燦爛的地方,上述數據可以解讀為發電成本約為0.15美元/千瓦時(具體的成本取決于利率、光照、安裝成本等等)。正如太陽能產業界人士所普遍認為,隨著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在未來幾年間,不需要政府提供補貼,太陽能光伏發電就能夠與傳統的電力生產相抗衡。
諸多因素推動了成本的降低。政府為太陽能與風能創造出市場需求,也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空間。企業家在全球范圍內將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規模經濟成為可能,制造工藝得以改進,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而且,越來越多的科研經費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例如太陽能電池的能效。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而且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過去數年間,制造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硅是稀缺的,價格居高不下,但這個瓶頸已經被突破,F在硅的產量甚至還要大于需求,成本自然會顯著降低。這也導致了太陽能公司的估值下降,以及光伏電池企業間殘酷的市場競爭。一些企業將會破產清算;弱勢的企業不得不黯然離開這個市場,由新的、更有效率的企業取而代之。
中國進入太陽能光伏電池行業促使價格進一步降低。2005年,幾乎沒有光伏電池是在中國生產的,而今天,中國制造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政府也計劃在國內培育光伏電池市場,引入了上網電價,為太陽能發電提供保證電價。
解決方案
太陽能與風能產業的發展是迅速的,但如果要因此而沾沾自喜,就為時太早,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要繼續努力。從絕對數字來說,化石能源的增長仍然快于風能與太陽能,而且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在上升。全球太陽能與風能的發展勢頭強勁,但現在的投資額度仍然太小,難以顯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
解決氣候危機需要毅然決然地運用政策工具,特別是下面兩項工具:
為二氧化碳定價。碳稅或是總量控制的排放權交易都切實可行。確立系統是很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選擇總量控制的排放權交易體系,千萬不要過度分配額度,重蹈歐盟的覆轍。我們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企業領袖,以及強有力的公眾意見來推進這個過程,特別是美國,作為全球工業化與科學技術的領頭羊,以及全球最高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需要切實采取行動。
支持技術進步。這里談到的支持不光是資助基礎性的研究,還要支持市場的培育,從而讓企業有成長的空間與技能。這樣的支持可以采取認證體系(瑞典的實踐,促進了風能的飛速發展)或上網電價(德國的實踐)。太陽能并非是唯一需要這類支持的能源技術,其他新興的技術,例如燃料電池,更先進與廉價的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熱發電、氫的貯存等技術都需要支持。
一些人質疑針對技術發展提供的補貼,例如德國為太陽能提供的補貼。這些人,特別是經濟學家,往往把補貼的成本與很多緩解氣候變化努力的成本進行比較,進而堅持認為,提供補貼是削減排放措施中更為昂貴的選擇。但這樣理解就是完全的南轅北轍了。問題的關鍵不是簡單地“削減(一些)排放”,而是這些技術補貼能夠催生出氣候挑戰的解決方案。我們現在買單的技術補貼將改進并降低這些先進能源技術的成本,而這些先進技術從長期來講,將最終解決氣候危機。
光明前景
一旦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理解太陽能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從中不但能實現全球很低的、甚至零碳的排放,還能夠獲得造福所有地球人的能源供應。這一切的實現,只需要在全球5%的沙漠里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就行了!當然現實情況并不是說要把所有的光伏電池都安裝在沙漠里。作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項目性價比更高。我們還需要針對不同地區太陽與風力的不同情況,改進并進一步發展一系列應對的措施,來充分運用這些天然的能源。從長期來看,由于太陽能熱電池可以即時貯存,有可能成為可行的選擇,類似的選擇還包括電網擴展,太陽能與風能中提取氫氣,以及實行電力需求側管理等。
如果我們集中投資于太陽能,產出的將是無限的能源!這樣做的好處包括可以將生物質能源的需要降到最低,因為生物質能源的種植會與全球糧食種植爭地,還不斷地對熱帶雨林造成威脅;我們也不必增加核能發電了,因為存在核武器擴散以及核電事故的巨大風險。
全球能源系統零排放的轉化需要超過五十年,或者一個世紀的時間。太陽能與風能的年增長率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翻十倍才行。幾十年間,我們都不得不受到舊的技術的拖累,現在建造的煤電廠可能還要存在30-40年。然而,從長期來講,我們完全有機會應對這個挑戰。
我們也許就生活在一個轉型時期,能源的革命能夠讓“綠色地球”的夢想成真;30年后追憶歷史時,我們也許會感慨萬千地說,就是這個時候,2012年前后,世界能源體系完成了華麗的轉身,新能源革命從此風起云涌這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需要更多、更強有力的對太陽能以及風能技術的支持體系,例如德國與中國的上網電價方案,并且將這些支持體系普及到越來越多的國家。
作者簡介:
Christian Azar(克里斯蒂安·阿扎),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學能源與環境系教授。擔任多種國際性科學期刊的編委,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的主要執筆人。他還是瑞典政府氣候問題科學委員會以及瑞典首相林費爾德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