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到歲末年初,"用工荒"、"招工難"問題就頻襲沿海的企業,但勞動力資源的短缺,僅僅是廣大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中遭遇的眾多問題之一。去年2月至5月,全國工商聯組織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中小衛浴企業綜合性調研活動,其中反映出的情況是,不僅"融資難"、人才短缺和稅費負擔重等傳統難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不斷上升以及加快轉型升級的嚴峻形勢,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在上述中小企業遇到的問題中,又以"融資難"最為突出。去年以來,溫州老板接連"跑路"事件的發生,讓民間借貸、地下金融漸次浮出水面,中央高層的重視以及后續金融扶持政策的頻出,也在不斷叩問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在哪?何時才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在全國工商聯的調研中,其中還得出一個重要的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有沒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如何。與此同時,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什么要堅持走發展實體經濟的道路?如何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如何讓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鞏固和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就這些相關問題,本報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中小企業面臨三大生存困境
記者:去年初,全國工商聯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中小企業綜合性調研活動,最近又開始對中小企業進行調研。據了解,民建中央也做了相關的調研,請您談談去年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怎樣?經營狀況如何?
辜勝阻:最近幾年,我們對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一千多戶實體型中小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2011年是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最為糾結的一年,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首先,中小企業已經步入全方位的"高成本的時代"。利率、匯率、稅率、費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三金",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兩價"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中小企業尤其小微企業不堪重負,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調查表明,八成以上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或"較重"。
第二,中小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融資困難"。具體表現:一是"融資難",大量中小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部門獲得資金,在貨幣政策從緊、銀根收縮的當前,小微企業更是成為信貸融資中"被擠出"的首要對象。據有關調查,不到10%的中小企業能從正規金融體系得到貸款,約5%的小微企業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系。二是"融資貴",民間借貸利率趨高,高達法定利率10倍左右,企業資金成本壓力不堪重負。三是"融資險",民間借貸機制缺乏制度保障,借貸雙方均面臨高風險。由于企業很難長期支付高利貸本息,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而民間借貸方也存在權益受損風險。四是"融資亂",獲利頗豐的高利息信貸業務吸引了個人資金、上市公司資金、海外游資甚至部分銀行貸款等各路資金參與,資金配置格局失序和失范。
第三,中小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用工荒"。近年來,不僅東部沿海遭遇"用工荒",中西部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出現用工短缺的現象,不僅技工"荒",普工也大范圍短缺,"用工荒"趨于常態化和普遍化,形勢十分嚴峻。大量中小企業出現"招工難"、"用工貴"、"留工難",不僅招不到人,而且留不住人,人工成本大大攀升。有調查顯示,當前中小企業勞動平均成本上升20%-30%,國家機械工業信息中心的全國重點監測中小企業中,2011年6月份缺工企業比率達到52.3%。大進大出的高流失率使企業極不穩定,大量企業出現了因缺工導致不敢接訂單的現象。
記者:剛剛您提到的三大生存困境,其反映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
辜勝阻:造成當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生存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市場扭曲,最突出的有三方面。
一是產業上游與下游的"兩極分化"。處于上游的"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橋)"高度壟斷,土地、資金、能源等關鍵性生產資料供應缺乏競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處于產業下游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因競爭力和議價能力弱,發展能力遭遇瓶頸,利潤微薄。
二是實業與金融的"兩極分化"。我們的實體企業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環境,承受著持續攀升的成本壓力,利潤"比刀片還薄"。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在資本逐利本性驅使下,逐步偏離為實業服務的本位。有資料顯示,2007-2010年間,中國企業500強中最大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均只占6%左右,但利潤總和卻占27%左右。
三是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和小微企業弱勢形成的"兩極分化"。大企業"倚強凌弱",故意拖欠企業的資金,小企業難以為繼,往往成為"三角債"中最容易受傷的群體。"融資難"的實質是產業"空心化"
記者: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是熱點話題。去年來,溫州中小企業主因高利率民間借貸"跑路"甚至跳樓的事件也不時見諸報端,社會上對"跑路"產生的危機也表示擔憂,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辜勝阻:溫州是全國實體經濟問題的風向標,溫州問題表象是高利貸,實質則是產業"空心化"。大量溫州企業在經歷炒房、炒煤到全民放貸之后最終陷入因民間資金鏈斷裂所導致的民企債務危機,許多企業主因資金鏈斷裂而出走。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1-9月,浙江共發生228起企業主逃逸事件,其中溫州以84起居首。
而在上述中小企業遇到的問題中,又以"融資難"最為突出。去年以來,溫州老板接連"跑路"事件的發生,讓民間借貸、地下金融漸次浮出水面,中央高層的重視以及后續金融扶持政策的頻出,也在不斷叩問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在哪?何時才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在全國工商聯的調研中,其中還得出一個重要的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有沒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如何。與此同時,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什么要堅持走發展實體經濟的道路?如何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如何讓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鞏固和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就這些相關問題,本報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中小企業面臨三大生存困境
記者:去年初,全國工商聯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中小企業綜合性調研活動,最近又開始對中小企業進行調研。據了解,民建中央也做了相關的調研,請您談談去年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怎樣?經營狀況如何?
辜勝阻:最近幾年,我們對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一千多戶實體型中小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2011年是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最為糾結的一年,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首先,中小企業已經步入全方位的"高成本的時代"。利率、匯率、稅率、費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三金",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兩價"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中小企業尤其小微企業不堪重負,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調查表明,八成以上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或"較重"。
第二,中小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融資困難"。具體表現:一是"融資難",大量中小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部門獲得資金,在貨幣政策從緊、銀根收縮的當前,小微企業更是成為信貸融資中"被擠出"的首要對象。據有關調查,不到10%的中小企業能從正規金融體系得到貸款,約5%的小微企業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系。二是"融資貴",民間借貸利率趨高,高達法定利率10倍左右,企業資金成本壓力不堪重負。三是"融資險",民間借貸機制缺乏制度保障,借貸雙方均面臨高風險。由于企業很難長期支付高利貸本息,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而民間借貸方也存在權益受損風險。四是"融資亂",獲利頗豐的高利息信貸業務吸引了個人資金、上市公司資金、海外游資甚至部分銀行貸款等各路資金參與,資金配置格局失序和失范。
第三,中小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用工荒"。近年來,不僅東部沿海遭遇"用工荒",中西部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出現用工短缺的現象,不僅技工"荒",普工也大范圍短缺,"用工荒"趨于常態化和普遍化,形勢十分嚴峻。大量中小企業出現"招工難"、"用工貴"、"留工難",不僅招不到人,而且留不住人,人工成本大大攀升。有調查顯示,當前中小企業勞動平均成本上升20%-30%,國家機械工業信息中心的全國重點監測中小企業中,2011年6月份缺工企業比率達到52.3%。大進大出的高流失率使企業極不穩定,大量企業出現了因缺工導致不敢接訂單的現象。
記者:剛剛您提到的三大生存困境,其反映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
辜勝阻:造成當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生存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市場扭曲,最突出的有三方面。
一是產業上游與下游的"兩極分化"。處于上游的"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橋)"高度壟斷,土地、資金、能源等關鍵性生產資料供應缺乏競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處于產業下游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因競爭力和議價能力弱,發展能力遭遇瓶頸,利潤微薄。
二是實業與金融的"兩極分化"。我們的實體企業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環境,承受著持續攀升的成本壓力,利潤"比刀片還薄"。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在資本逐利本性驅使下,逐步偏離為實業服務的本位。有資料顯示,2007-2010年間,中國企業500強中最大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均只占6%左右,但利潤總和卻占27%左右。
三是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和小微企業弱勢形成的"兩極分化"。大企業"倚強凌弱",故意拖欠企業的資金,小企業難以為繼,往往成為"三角債"中最容易受傷的群體。"融資難"的實質是產業"空心化"
記者: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是熱點話題。去年來,溫州中小企業主因高利率民間借貸"跑路"甚至跳樓的事件也不時見諸報端,社會上對"跑路"產生的危機也表示擔憂,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辜勝阻:溫州是全國實體經濟問題的風向標,溫州問題表象是高利貸,實質則是產業"空心化"。大量溫州企業在經歷炒房、炒煤到全民放貸之后最終陷入因民間資金鏈斷裂所導致的民企債務危機,許多企業主因資金鏈斷裂而出走。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1-9月,浙江共發生228起企業主逃逸事件,其中溫州以84起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