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業一直被認為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產業,不僅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資源以及其他能源,而且污染問題又一直無法得到有效地解決。中國陶瓷產業一直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陶瓷的低價格意味著中國的土地、能源以及人力等資源都是通過廉價的方式輸送到國外,而由此帶來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則只能由自己承受。
所幸的是,政府已經開始實施對環境、對資源能源的保護,中國人也已經明白了資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陶瓷原料資源儲備已經不足以維持我國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日益減少的資源,大部分陶瓷企業家已經開始意識到有必要為子孫后代的發展保存不可再生資源。大家都明白,不能再賤賣資源了!
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常見的陶瓷材料:如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石英、鉀鈉長石等儲量都極為豐富。但事實上,中國并不是真正的陶瓷原料大國,以高嶺土為例,儲量僅位居世界第四。如果按人均計算就更比不上美英日等國家。資源短缺就要懂得珍惜,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還在低價出口瓷磚產品,結果還遭到高額的反傾銷稅懲罰,實在尷尬。
出口量越來越大,出口單價卻越來越低,這就是中國陶瓷行業的現實。這是由于中國企業很多沒有自己的品牌,大多都是貼牌給外國經銷商做嫁衣。據了解,我國陶瓷磚出口價格僅為進 口價格的23.36%(進口價為18.69美元/平方米),衛生陶瓷出口價為進口價格的20.36%(進口價為61.00美元/件)。
據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資料顯示,2011年1月,中國出口陶瓷數量為20.8萬噸,比上個月增加了6946噸,金額為11.1億美元,比上個月減少了1.7億美元,平均單價為0.53美元/千克,比上個月減少了0.10美元/千克。一年下來,中國將會有250萬噸陶瓷資源產品被低價出口到其他國家。
以前廉價出賣資源產品的原因,一是中國人對資源的認識水平低,應用能力也差;二是為了出口創匯,畢竟世界市場需求量旺盛;三是中國對資源缺乏管制,對環境的破壞缺乏評估和補償機制,讓開采原料資源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四是部分企業短視,為了個人私利實行低價競爭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