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凈土---青海省玉樹縣,一場突如其來的7.1級地震,震痛了中國人的心。
站在這一片廢墟上,我們扼腕、唏噓,救援的同時,不禁思考怎樣才能免于災難,降低人員傷害程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致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那些達到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完全可以在大地震中挽救生命。
由于玉樹當地房屋多屬土木結構,沒有抗震設施,導致逾九成房屋倒塌,其余的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目前死亡人數已超過2000人。
由此想到目前國內村鎮普遍采用鋼筋加混凝土、磚加砂漿的現場濕式生產方式,尤其在廣大農村,建房還是以手工砌筑的方式進行,正是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我國住宅目前普遍存在質量問題。
汶川地震發生后,地震專家分析指出,人員傷亡總數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僅有不足5%的人員傷亡是直接由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導致的。當地官員透露,學校是這次玉樹縣地震的重災區之一,七成學校倒塌,校舍成了一堆軟土。
由于中國農村經濟較為落后,當前村鎮房屋抗震設計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受傳統居住觀念的束縛,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對房屋的觀念依然停留在“無磚不成房”的階段,村鎮仍在大量使用粘土磚。磚混結構的房屋一旦遇到災害,則幾乎都是難以抵御。汶川地震的震害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此次玉樹地震又將該問題顯現出來。
追求高大結實的磚瓦房,也因此帶來房屋抗震設防弱、建造方式落后、建筑材料陳舊、房屋結構不合理、土地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日本地震的密度、發生的頻度都比我國高,但因地震死亡的人數卻少得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日本廣泛建設的具有較強抗震能力的新型房屋。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廠里生產住宅的國家。輕鋼結構的工業化住宅占到工業化住宅的80%左右,歐美其他國家也開始了住宅產業化轉向,注重住宅功能和多樣化發展,對房屋的節能性、安全性以及宜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發展新型房屋,以建材的輕質化、板式化、標準化、工廠化、集成化、裝配化為方向,推廣輕質抗震節能保溫舒適的房屋應是中國房屋今后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采用新型墻體材料和復合材料,提高墻體抗倒塌能力,應該是國家重點考慮的發展方向。
未來中國村鎮房屋也應逐步采用具有節能、抗震和再生資源的利用等功能鋼的結構新型建材,這樣不僅能較好地保證人民生命安全、減少經濟損失,更能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和諧社會的順利建設。
由于這些產品在使用功能、建造成本、建設速度以及建筑風格等方面,均達到甚至優于傳統方法建造住宅所具有的綜合效果,而且具有質輕、抗震、保溫、節能、防火等特點,在建筑市場上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同與青睞,并以快捷的速度占據了住宅產業的一席之地。
從國際上看,工廠化制造房屋,采用的是鋼結構,具有節能、抗震和再生資源的利用等功能,以大規模的成型住宅開發來解決居民的住宅問題,已經成為住宅產品發展的新趨勢。
推進具有自重輕、空間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好、節能效果顯著等特點的新型民用住宅房屋體系勢在必行。這既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村鎮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房屋由“建造”轉為“制造”意味深長,“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房屋”,工業化生產是住宅產業化的核心。2003年中國第一條金屬結構房屋生產線的產生,實現了工廠化制造房屋的夢想。
通過房屋現代化、產業化的途徑,可以使住宅建造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更合理,現場垃圾減少83%,材料損耗減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節能50%以上,同時項目開發周期從傳統方式下的20個月可以縮短到工廠化方式下的5個月,縮減75%,大大縮短了住宅的建造周期。
事實上,走出“鋼筋”和“混凝土”的圍墻,它最突出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改善人們住房方面拓寬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而且對于國家整體產業的布局與平衡將起到調節與促進作用。
作為央企的中國建材集團已啟動日照、銀川、成都等地的新農村新型房屋建設示范項目,“讓老百姓住上更舒適的房子,用更節能的材料,更低廉的價格,更清潔的能源,把大批漂亮的新型房子建起來”。目前,這種新型農村示范房已經開始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推廣,接下來如何實現新型房屋的規;l展則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安居才能樂業,村鎮居住情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8億農村人口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命安全,實現村鎮房屋更舒適、更安全,真正讓農民“居有定所”,事關經濟社會的平衡協調發展,更事關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玉樹、汶川震倒了我們的房屋,震不倒的是人們在災難中的堅強,但在這抗擊天災的悲傷背后,讓我們呼喚新型的現代化房屋盡快地扎根于中國大地,讓中國的房屋現代化為國人多添一些安全吧,那么,當災難來臨時,我們的焦慮和悲痛或許會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