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該如何“走出去”?
來源:中國企業報-中國企業新聞網 時間:2009-5-9 11:27:51
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好時候了。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企業超過1萬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值超過170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我國境外投資設立企業445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32.6%;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4%。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迎來了“走出去”的戰略機遇期。
由于現在許多國家的經濟陷入困境,出于恢復經濟的目的,許多國家會歡迎外來投資,降低了外來投資的市場準入門檻。事實上,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是國際化戰略,更應當是產業升級戰略。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并購,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走出去’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走出去”,我國已經涌現出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如中石油、中遠、中建、中鋼、五礦、海爾、TCL等。
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參與國際上的資源開發,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如礦產資源的開發和能源領域的開發,可在海外建立資源供應基地;二是開拓國際市場,需要在國際市場上提高自身產品份額,通過投資活動提高品牌價值,這要求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三是到當地進行直接投資,繞過貿易壁壘,比較典型的是向發達國家的投資,主要是向歐盟和日本等對中國有很強貿易壁壘的國家。
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此前召開的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工作時特別強調指出,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央企業境外資產規模日益擴大,加強境外產權管理已提上議事日程。同時告誡企業應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堅持依法合規經營,防范和減少各種風險。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重點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企業融資困難加大;二是市場風險增加。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既要鼓勵“走出去”的企業注重風險防范,還要樹立信心、著眼長遠、適應形勢變化、立足自身優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
一般認為,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的選擇時,應充分分析本國的綜合優勢,并按照產業的發展水平,向與本國產業發展存在梯度的國家進行投資,投資的結果應是使企業在產品的生產上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
從投資國的類型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的投資應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譬如東南亞與中國存在地緣上的鄰近性和產業上的互補性,風險性比較小,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不僅經濟技術相近,有著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和互補關系,而且在地理、人文環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便于開發其市場,因而東南亞國家可以成為中國企業目前投資的重點。由中國建材集團總包的阿聯酋聯合水泥公司,合同總金額達2億美元,日產萬噸熟料水泥生產線和水泥粉磨站,該項目就直接帶動了7000多萬美元的設備、技術出口以及1500人次的勞務出口。中國有色集團開發建設的贊比亞謙比希銅冶煉廠、緬甸達貢山鎳礦、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等重點項目,不僅有效形成了海外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同時促進了中國與亞非拉的貿易合作。
中國的制造企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擁有小規模生產、勞動密集型技術等,可以通過小規模的對外投資,進行制造產業的轉移和規避反傾銷。而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中國的技術梯度比較小,通過對外投資,在發達國家設立科研機構或者收購當地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等,實現產業和技術國際轉換,則可以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提高中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由于我國企業實力相對較弱,國際化經營起步晚,在資金實力、市場渠道、管理經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其實要想真正在海外并購中獲得利益,應該把收購品牌、技術、渠道、資源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簡單地收購制造業、收購工廠并非理智之舉。
雖然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資最多的國家,但我們又應該看到,由于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等諸多方面的落后狀況,使我們的產品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具有相對劣勢,因而現階段不宜在這些難以發揮企業優勢的市場上進行大規模投資。有業內專家指出,在以美國為市場的“走出去”戰略中,中國應當購買的是美國產品,即購買美國的技術、管理經驗、知識等產品,而非美國政府債券。
從適合進行投資的行業看,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遵循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培育和發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產業,同時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中調整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中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走出去”是中國企業主動應對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民族復興、經濟騰飛的需要。如果只是單向“國際化”,就會面臨被“鎖定”在國際分工底層的危險。只有立足自身,放眼全球,堅定地“走出去”進行“互化”,大膽開展跨國經營,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特色、確立優勢,最終實現雙向融合、共生共贏。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企業超過1萬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值超過170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我國境外投資設立企業445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32.6%;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4%。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迎來了“走出去”的戰略機遇期。
由于現在許多國家的經濟陷入困境,出于恢復經濟的目的,許多國家會歡迎外來投資,降低了外來投資的市場準入門檻。事實上,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是國際化戰略,更應當是產業升級戰略。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并購,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走出去’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走出去”,我國已經涌現出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如中石油、中遠、中建、中鋼、五礦、海爾、TCL等。
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參與國際上的資源開發,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如礦產資源的開發和能源領域的開發,可在海外建立資源供應基地;二是開拓國際市場,需要在國際市場上提高自身產品份額,通過投資活動提高品牌價值,這要求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三是到當地進行直接投資,繞過貿易壁壘,比較典型的是向發達國家的投資,主要是向歐盟和日本等對中國有很強貿易壁壘的國家。
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此前召開的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工作時特別強調指出,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央企業境外資產規模日益擴大,加強境外產權管理已提上議事日程。同時告誡企業應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堅持依法合規經營,防范和減少各種風險。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重點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企業融資困難加大;二是市場風險增加。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既要鼓勵“走出去”的企業注重風險防范,還要樹立信心、著眼長遠、適應形勢變化、立足自身優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
一般認為,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的選擇時,應充分分析本國的綜合優勢,并按照產業的發展水平,向與本國產業發展存在梯度的國家進行投資,投資的結果應是使企業在產品的生產上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
從投資國的類型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的投資應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譬如東南亞與中國存在地緣上的鄰近性和產業上的互補性,風險性比較小,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不僅經濟技術相近,有著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和互補關系,而且在地理、人文環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便于開發其市場,因而東南亞國家可以成為中國企業目前投資的重點。由中國建材集團總包的阿聯酋聯合水泥公司,合同總金額達2億美元,日產萬噸熟料水泥生產線和水泥粉磨站,該項目就直接帶動了7000多萬美元的設備、技術出口以及1500人次的勞務出口。中國有色集團開發建設的贊比亞謙比希銅冶煉廠、緬甸達貢山鎳礦、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等重點項目,不僅有效形成了海外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同時促進了中國與亞非拉的貿易合作。
中國的制造企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擁有小規模生產、勞動密集型技術等,可以通過小規模的對外投資,進行制造產業的轉移和規避反傾銷。而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中國的技術梯度比較小,通過對外投資,在發達國家設立科研機構或者收購當地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等,實現產業和技術國際轉換,則可以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提高中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由于我國企業實力相對較弱,國際化經營起步晚,在資金實力、市場渠道、管理經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其實要想真正在海外并購中獲得利益,應該把收購品牌、技術、渠道、資源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簡單地收購制造業、收購工廠并非理智之舉。
雖然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資最多的國家,但我們又應該看到,由于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等諸多方面的落后狀況,使我們的產品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具有相對劣勢,因而現階段不宜在這些難以發揮企業優勢的市場上進行大規模投資。有業內專家指出,在以美國為市場的“走出去”戰略中,中國應當購買的是美國產品,即購買美國的技術、管理經驗、知識等產品,而非美國政府債券。
從適合進行投資的行業看,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遵循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培育和發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產業,同時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中調整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中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走出去”是中國企業主動應對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民族復興、經濟騰飛的需要。如果只是單向“國際化”,就會面臨被“鎖定”在國際分工底層的危險。只有立足自身,放眼全球,堅定地“走出去”進行“互化”,大膽開展跨國經營,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特色、確立優勢,最終實現雙向融合、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