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縣,像朱登華這樣為支持經濟開發區建設而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雖然失去了土地,但他們卻不失利、不失業、不失居,生活反而有了更多的保障。
據了解,該縣的經濟開發區是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自2003年3月建區以來,該縣在失地農民安置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建立保障失地農民利益的長效機制。為了讓失地農民在發展中享受開發區建設的成果,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該區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三不一有”的土地補償長效機制。
失地不失利。以朱登華家為例:原來在家種莊稼,再怎么勤勞肯做,一年的收入也不到7000元。現在夫妻二人上班,全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其實,除了上班的工資遠遠高于種田的收入,讓失地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該縣在土地補償方面還探索出新路子,讓失地農民得到了最大的長期的利益。該縣經濟開發區立足于區內商機多、資產增值快的優勢,積極變貨幣式補償為開發式補償,使補償金產生了增值功能,較好地解決了失地農民長期受益的問題。具體做法是: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管委會根據開發區總體規劃,按照“科學化、人性化、最大化”的拆遷安置補償,把土地補償金變成宜商宜居不動產,依靠不動產安民富民,使“小錢”變“大錢”、“死錢”變“活錢”,實現了農民土地補償金和村集體資產雙雙保值增值,這不僅保障了這一代農民的利益,而且為子孫后代留下了“金飯碗”。目前,建成區絕大多數村莊都建起了不動產,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利用率達90%以上。
失地不失業。截至2008年底,該縣經濟開發區建成區農民耕地由建區前的人均1.1畝,減少到0.3畝,人均減少0.8畝,年人均純收入卻由建區前的1300元增加到2800多元。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成功的就業安置。該區在充分遵循市場化原則的前提下,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就業扶持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解決失地農民缺乏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的問題,該區建設了專門的失地農民培訓基地,根據用工單位需求,免費為失地農民進行多種形式、多個種類的職業培訓,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目前,經過培訓,先后有200多名失地農民在區內工廠找到了就業崗位。在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該區還鼓勵他們自主創業。一方面積極協調金融單位為自主創業的農民提供小額低息創業貸款,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區內農民創業園的條件,并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措施。現有300多位農民在區內從事建筑、建材、安裝、運輸等行業經營,一些有能力的失地農民爭當“小老板”。通過以上措施,幾年來,有700多人在區內就業,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
失地不失居。該區自2003年開始實施舊村改造工程,現以逐步實現“平房樓房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在這個過程中,該區從兩個方面著手,直接讓利失地農民,確保使農民失地不失居,住得起、住得好,滿懷信心地跨入城市生活。該區在安置上,根據農村建筑零亂現象突出的現實,改革按拆遷面積補償的辦法,按合法的產權宅基地分不同層次進行補償,實行“人+戶”政策,按照自建房、商住房兩種形式,保證每戶居民都能獲得人均80平方米以上的樓房,人口較多的戶還可獲得兩套房產以上,失地老人進區“老年公寓”居住,一戶68平方米。同時,由管委會組建控股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還直接讓利搬遷農民,對失地農民的安置樓房直補成本價值22萬元,以此補貼失地農民。目前,建成區80%以上的農民已搬入樓房,到今年底將達90%,廣大失地農民滿意率達95%以上。
失地有保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失地農民安置的核心和根本。該縣根據失地農民人數集中、開發區現階段保障能力還不夠強的實際,制定了“低起點、廣覆蓋、不斷提高、逐步到位”的保障思路。該區用集體資產收益為失地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住房補貼、社會福利”等方面的保障,即:為60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補助費,并根據今后發展情況,不斷提高補助標準;對失地農民居住小區物業管理將實行社會化管理,區里出大頭,最大限度地降低失地農民生活成本;區里將集中資金投入到教育、衛生、文體娛樂等方面,確保失地農民享受良好的社會服務。此外,在重點解決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問題的同時,該區正在按照城市居民標準積極探索建立包括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內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已有1200多人登記、申報了養老保險,保障資金采取“政府出一塊、區里補一塊、失地農民個人繳一塊”的辦法,共同出資、合理負擔,爭取用3年時間,把失地農民全部納入社保體系。
( 來源:安慶市農業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