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2009年、2012年曾對一款價值近萬元的某國際知名空氣凈化器進行檢測。該產品檢測報告稱:對于固態污染物(以香煙煙霧為凈化對象)在18分鐘內去除率高達99%,60分鐘后高達99.9%。隨后該產品的營銷賣點定位在“PM 2.5去除率為99.9%”。檢測中心回應稱,上述檢測數據是在該中心的實驗艙測試而得。然而,這些數值并不代表市場上在售的此類產品的具體實效,如果企業忽略實驗條件,拿檢測報告變相宣傳,檢測中心無法干涉。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表示,實驗條件和生活環境差異很大。實驗艙往往是30立方米容積的封閉式空間,這與生活中開放的空間環境不同。在實驗艙測試時,以臨時點燃的香煙作為模擬顆粒物的唯一來源,這是一次性投放的污染物,而現實中除了香煙煙霧,還有其他污染源,甚至有持續排放的污染物。因此,實驗結果不可作為實際使用效果理解。
專家點評
短期推進銷售的噱頭應回歸產品功能本身
在一些營銷專家看來,“除霧霾”并非一種健康的營銷模式。許多產品都是抓住了民眾的恐慌情緒,這類產品往往契合當下重大事件進行營銷。包括此前的搶鹽、搶綠豆風波等。而一旦風波過后,產品銷售則會偃旗息鼓。
一家國際知名空氣凈化器銷售總監表示,這種宣稱“PM 2.5去除率為99%以上”的營銷模式效果并非想象中那么好。根據其銷售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處于一個極度不健康狀態,一旦霧霾議論話題增加,則空氣凈化器熱銷,銷售波動過大。在空氣凈化器普及的歐美日韓市場,產品雖然也是以必需品的模式進行推廣,但其營銷功能落點并非在清除重大空氣污染,而是針對家庭設備、衣物、衛生等滋生出的細菌污染源。總體來說,成熟市場的產品銷售應當是著力打造健康營銷的概念。
全局營銷工作室營銷總監林偉表示,這類產品的營銷,除霧霾只能是一個引爆點,只能是短期推進銷售的一個噱頭,未來長期營銷還應回歸到產品功能本身,在健康安全成為民眾關心熱點之際,產品應該著力在打造大健康概念上,將產品打造成家用必需品概念,而不是應對某類空氣指標的治療品,否則仍做不到長久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