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善室內空氣的新技術,新風系統近年來備受市場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新風系統企業已有二十多家。王智超明確指出,新風企業處于魚龍混雜的狀態,新風行業標準還不統一。與歐洲大多數國家要求室內24小時不間斷通風相比,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從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方面做出了規定,但是涉及新風量的規定只是機械地規定每人最小新風量為30立方米/每小時。在具體換氣次數的設定時,不同的企業則執行了不同的標準。
市場亂象亟待整頓
廣州羅蕾萊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志軍先生認為,目前國內新風行業很不規范,產業鏈上下游的成本問題應該引起關注。首先是廠家應該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其次是開發商愿意花多少成本去買新風產品;再者是用戶的使用成本是多少,后期的維護成本又是多少。
他的觀點得到了其他新風企業以及建筑專家的認可。王智超認為國內新風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新風市場問題較多,已成為新風行業的發展瓶頸。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盈利上,企業的利潤回報不確定,波動較大,企業的產值可能今年只有2000萬元,明年就達到8000萬元。其次是存在潛在的價格戰風險,在新風市場中,企業競爭一旦失去控制,惡性的價格戰必將出現。
相關業內人士同時指出,新風行業銷售的主流市場還是分布在房地產配套應用上。但是針對新風系統在運行期間室內空氣質量是否達標尚無明確標準。新風系統通過竣工驗收即可,而不用保證室內空氣質量達標,這導致在各地市場應用中出現了只講價格不講效果的不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