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板有先機無后勁 地位漸失
最為中國地板原材料最早的集散地,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珠三角”地板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為何形成不了政府眼中的“地板經濟”?為何遲遲得不到政府的青睞與支持?
據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建材第一網記者,珠三角的地板企業大多數仍然是小型作坊,以來料加工為主,產品技術含量過低,規模過小致使競爭力不強。如東莞板材市場,如今儼然已是世界加工廠,缺失自有品牌。同樣深圳的地板企業也是小型工廠過多,地板企業領導目光短淺只瞄準深圳市場,沒有勇氣走向全國。
廣東地板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先行一步,靠的就是地域經濟——香港、澳門、東南亞乃至全世界,講白話、客家話、潮州話的親戚朋友同鄉,利用與廣東千絲萬縷的地脈、人脈關系,率先在“珠三角”投資辦廠,既成就了他們自己,也成就了廣東地板產業。
然而這種僅僅靠投點資,辦個廠,遠沒有形成商業網絡的生存模式已經落后,做品牌,出規模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長久之策。
地板行業常青樹 將花落誰家?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珠三角地板企業風光了十年,如今長三角地板風華正茂。長三角地板企業想做常青樹,估計珠三角地板不一定答應。
長三角地板的后續發展更讓人充滿信心。確實,如今的珠三角地板企業稍顯落后,但很多地板企業已經覺醒,如深圳的鴻基,嘉森、柯菲已經走出家門開始了全國市場的拓展,柯菲地板總經理黃仲明透露2011年會有最給力的一次突破,不少深圳本土企業也開始幾條腿走路、多條腿推廣,或許珠三角的地板企業希望用接下來的十年來拿回“常青樹”這個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