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類課程是現代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撇開經驗豐富、獲獎無數、著作等身先不談,60歲的王連英教授自有一套獨門秘籍:上了講臺就不看講義!電子線路設計班的馮小玲同學這樣回憶第一次聽王教授上課時的情景:這個老頭太神了!把教材往講臺上一放,卻請我們把書翻到某某頁,并提示大家注意該頁第二段第五句話的內容。當時全班同學都在課桌下交換眼神,覺得這個老頭兒是不是在賣弄呀。時間久了,我們才知道,王教授早就把書吃透了,對教材的每個知識點、每個章節都爛熟于心,這才能做到信手拈來。另一名英語專業的學生,原本對這個“技術含量太高的玩意”不感興趣。一次,偶然去聽了王教授的課!疤ト肆!”這位同學說。到現在,盡管王連英教授已經是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并且也是江西省高等學校電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可是他的學生們,還是習慣稱呼他王老師。
其實,王連英的教齡并不長。他1982年畢業即留在母校教研室任教,可是在此后的14年內,他代表學校走南闖北做項目搞研發,從沒真正地走上講臺給學生“授業解惑”,專職教齡一直為零。直到1995年5月,王連英調入江西省建筑材料工業學校(現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50歲的他這才得償所愿拾起了教鞭,而教鞭一旦拿起,就再也不舍得放下。他鼓勵孩子們在課堂上別給自己留面子,隨時給老師出難題,“最好能把我當場考倒”;他把家電維修部的模式直接搬進課堂,讓孩子們模擬維修師傅,用手藝換學分;他帶領學生服務團進社區,用學到的新本事搗鼓好啞巴收音機、雪花點電視機,讓社區居民的聲聲贊嘆激發孩子們求知的本能;他甚至霸道地“命令”打算自主創業的小女兒放下開公司賺大錢的想法,要她“女承父業”回到校園,靜下心來收獲來自講臺和學生的簡單快樂。
遙想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他講課的杏壇不過是一個大土堆,卻能夠把三千學生從四面八方吸引過來,并一生追隨他左右,這就是“師者”的魅力。在14年的教學生涯中,最令王連英驕傲和自豪的,不是各種獎項和頭銜,而是自己培養出的數千名畢業生。他說:“作為一名教師,不管學術成就有多大,社會聲譽有多高,教書育人始終是我的天職,三尺講臺是實現我們價值的人生舞臺!
采訪結束,當記者回望學院的校門時,不禁想:“現代”的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老師,真好。
本刊記者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