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王軍告別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的父老鄉親,入伍來到海島部隊內長山要塞區某部。1985年底百萬裁軍,王軍離開軍營。兩年多的軍旅時光雖然短暫,但軍人頑強拼搏、愈挫愈勇的“綠色基因”卻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血脈。
“跑海”5年掙得人生“第一桶金”
上世紀80年代末,自主創業已漸成風氣,但對無特長、無技術、無資金的王軍來說,卻是個巨大的挑戰。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軍發現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漁民非常缺乏淡水和蔬菜。于是,他借來500元錢,開始嘗試“以物換物”的原始商品交易。每天一早,他用自行車從幾十公里外馱來蔬菜和成桶的淡水,與漁民換海蝦、海魚等鮮活海產品,然后再馱到集市上去賣!芭芎!币荒晗聛,他居然收入了5萬多元。這樣,嘗到甜頭的王軍一跑就是5年,成了四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戶。
5年的“跑海”風雨,讓王軍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激活了他的經商意識。從創立東營市同行業最大的利達運輸公司、興辦萬通石油化工廠,到將其發展為萬通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這一擁有多家子公司的大型企業,王軍吃過的苦“連自己都記不清”了,但他成功了。他的公司每年上繳國家利稅7000余萬元,被山東省工商局核準為大型企業集團。
“我是一個沒什么特長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發展,是部隊給了我力量,關心支持部隊建設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事業有成后的王軍仍時刻不忘部隊的培育之恩。
事業有成全力支持退伍軍人
公司成立之初,王軍就宣布了兩項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預留一些合適的崗位,專門安排給下崗分流和生活困難的復轉軍人;二是與部隊建立“成才于軍營、回鄉建新功”聯系點,定期舉辦“軍企兩用人才”招聘會。每年老兵退伍前夕,他都會回到內長山要塞區老部隊,舉行萬通公司與退伍兵就業見面會,發放“就業證”,出資對退伍軍人進行技術培訓。
2000年,王軍的戰友魏秀山因企業破產賦閑在家,家中老人長年有病,愛人無工作,家境貧困。這位曾在部隊多次立功受獎的退伍軍人,沒有向組織提任何要求,而是自立自強,靠蹬三輪車維持生計。王軍在墾利縣汽車站碰巧見到了魏秀山吃力地蹬車拉人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當場硬塞給他5000元。沒多久,魏秀山就被王軍安排到公司財務部工作,他的妻子朱華芳到公司環衛處上了班。
2005年,戰友商建訓創辦的建筑材料加工廠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王軍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萬通公司任銷售部經理。一年后,商建訓憑著出色的業績,被任命為山東省成武縣利通公司總經理。近幾年,萬通公司先后招進23名企業下崗軍轉干部,安置了近百名退伍兵。
王軍不僅吸收接納復轉軍人,還竭誠為他們營造“受人尊重、實現價值”的環境。公司專門在局域網上開設“退伍老兵風采”專欄,宣傳他們軍旅生涯的光榮歷程和自強自立的奮斗精神。每到“八一”建軍節,公司都要舉行“老兵茶話會”,共敘戰友情。退伍軍人劉偉在一次茶話會上激動地說:“我們這些退伍老兵在萬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靈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快樂和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支援新農村建設不遺余力
2004年底,王軍收到了一份特殊“請柬”:北一村500多名村民聯名請求他回村掛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在鄉親們歡迎的鞭炮聲中,全票當選支部書記的王軍帶上行囊搬進了北一村,開始了他的“興村之路”:多方籌措80萬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別了“有路行不通、有水進不來、有電燈不亮”的歷史;采取土地租賃、轉包等形式,融資180萬元,在東營市郊區開發建設了90套經濟適用房;興辦村辦企業,打造屠宰業、白鐵加工業等“品牌行業”,振興村莊經濟。與此同時,他又從公司拿出30萬元,興建了“農村文化大院”,豐富村民文化生活。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成為東營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3年期滿,王軍向史口鎮黨委和政府遞交了萬通集團支援新農村建設的計劃:要用3至5年時間幫扶7個貧困村。目前,公司與木李村、范家村等4個村莊已結成幫扶對子,在東營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農、以工哺農”的支援新農村建設新路子。
王軍正以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