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誰,只要在這個行業里就要遵守行規,哪怕是潛規則。筆者將行業潛規則簡稱為潛行規。
就陶瓷行業終端銷售來說,“免費送貨到樓下”就是一個不成文的銷售規則。盡管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是如此,但是筆者也見過有的地方是“免費送貨上樓”的。據了解,原本當地都是只免費送貨到樓下的,后來有的品牌為了競爭,開始免費送貨上樓。其他的品牌沒有辦法,也只能跟著做了,不然就可能影響生意。于是,“免費送貨上門”成為當地陶瓷行業的新規。
這些行業,沒有明文,也沒有制定者和修改者,新規出臺也不需要表決,更改太容易了。
日前,筆者與某地陶瓷經銷商劉總交流終端銷售情況。他搖頭感嘆,現在生意確實難做了很多。談及原因表示,一是業主購買需求下降明顯;二是同行競爭惡劣。劉總說業主購買需求下降是大環境,其實這對單個品牌影響并不算太大,誰也還沒達到主沉浮的地步,只是整體上有所縮水。但是同行的惡性競爭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劉總說在他們當地,每個月的大型聯盟活動至少有8場,其他的單品牌小活動更是層出不窮。從筆者走過的全國各大建材市場來看,確實如此。聯盟盛行初期,成效不錯,參與的品牌至少也能收獲幾十單。隨著狂轟濫炸式的頻繁聯盟活動的舉辦,業主也是疲憊了,聯盟的誠信度越來越低,成效也越來越差。
其實,還有一句話誤導了行業,“做活動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大家都認為“等死”只能是死,而“找死”的過程可能找到出路。于是,都拼命的在“找”,各種活動無窮盡。
劉總說,今年他的零售比例少了挺多。因為工程利潤雖低,但至少有量,而零售還參雜著多重合作關系,還要兼顧很多售后的工作,看似利潤較高,但最終算下來,也不見的就是如此。
回想起兩三年前,劉總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說那時候某某產品可以銷售出某某價格。而現在是一降再降,比如100元/片的瓷磚,加上其他費用,成本至少在110元以上,假使你賣115元/片,其他品牌就可能賣113元/片,有人報113元/片的價格,就可能會出現111元/片的價格。所以,劉總說這樣去競爭太沒意思了。他苦笑著說,到時候的競爭可能都要比誰虧的更多了,哈哈。
除了零售,有不少營銷專家支招,多開發家裝設計師渠道。對此,很多經銷商也是苦不堪言,之前筆者在《設計師,你被寵壞了嗎?》一文中用一個詞表達了經銷商對這一渠道的態度:又愛又恨。在終端很多地方,家裝設計師渠道經銷商做又不是,不做又不行。關于利益分配的比例不斷上漲的問題,各地大同小異,而和劉總當地情形一樣的地方也不少。一個是部分泥工不管是否業主有請設計公司,都會上門“探訪”;另外一方面是很多設計是“無功受祿”。這一情況不但對經銷商原本狹小的利潤空間再次壓縮,而且讓經銷商的這條渠道形同虛設。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理論本質。競爭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為什么都局限在直接利益上呢?
有句話說,存在即合理。那么,這些潛行規的變化,是否代表著行業的發展?是不是順應了經濟發展的大勢呢?
答案不得而知,筆者只想通過一個問題來讓大家反思:是誰“壞了”潛行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