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才是最大的兇手
家具行業之所以走到今天是一種必然,不是一種偶然。一方面,中國家具企業缺乏品牌意識,依賴思想嚴重,出口依靠OEM,內銷依賴終端賣場,這種單一渠道的思路促使終端賣場的快速成長,從長遠的角度看是剝奪品牌企業在市場上的發言權;另一方面,就是家具企業品牌基礎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不強,長期以來的投機行為、豪奪心理、貪懶作慫,在質量管理上頻頻出現像三鹿這樣的惡性事件,特別是“甲醛門”頻頻曝光,嚴重傷害家具品牌形象,從而導致諸多家具品牌英年早逝。
自殺的四大形態
形態一:想賺錢,不想花錢
這一點是家具行業的通病,很少有企業去關注行業的公益事業和承擔社會責任。為了賺錢有部分企業不擇手段,擠占上游供應商利潤、打壓下游經銷商,甚至承諾不兌現;有部分企業則小富即安,缺少憂患意識。而有的企業偷工減料,欺騙消費者,這是諸多“甲醛門”沒有回應的主要原因,因為它違背了做企業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只有對自己產品堅決認可,對行業思前顧后才能有狀告工商局的決心,企業需要一種勇氣和社會責任心,面對企業的責任我們必須發揚與堅持。飽負責任心,這也是企業在經營中最需要發揚的精神。
有這樣一句話“企業家必須悟透金錢,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又何必帶去呢?”所以企業不光會賺錢,更要想著如何花錢,比如員工福利、經銷商扶持、廣告推廣、公益活動等環節的付出無不是在為品牌增值,可是家具行業有幾家擁有科學規范的品牌體系?
形態二:看昨天,不想明天
家具價格戰從未平息,打的如火如荼,不可開交,一張木床的售價能從1280—1080—980—880—660—380之間波動,看到這些數據,作為企業又該如何感想?難道這不是自殺嗎?價格本是家具入市的潤滑劑,沒想到被某些企業作為救命草。價格戰是企業生存的下下策,沒到節假日,廠商紛紛促銷,有的商家一度打到4折,可銷售業績未見提升。其實作為耐用品行業的家具來說,價格不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據調查發現,60%的消費者認為品質環保最重要,20%的消費者認為款式最重要,15%的消費者認為售后服務最重要,僅有5%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最重要。而家具企業往往為了短期份額、做出不利于品牌發展的工作。價格戰既降低品牌檔次又傷及企業利潤,且提前透支市場,使企業陷入市場惡性循環中,致使品牌不能得到良好的土壤與充足的養分,而命不久矣!
形態三:愛救火,不愿防火
家具業很多企業層次低,格局小,境界淺,有的根本都沒法去溝通,有的企業都不知道什么是營銷戰略。很多企業像老牛拉車,只知道埋頭苦干,卻不知道抬頭看路找資源、做規劃、作準備,很多企業是急急忙忙先上車,后買票,發現錯了,再調頭。有的經銷商都找上門了才找設計公司搞形象包裝的;廣告都要截稿了才開始找人設計畫面。
消防隊是干什么的,多數人回答是救火的,實際上是防火的,如果是救火的,不管是大小,總會有損失!企業缺乏系統規劃,都是臨時拍腦袋。部分企業做計劃,動輒就是今年要銷售多少?達到多少規模?什么時候上市?什么行業標桿?其實這個看似沒錯的戰略,卻忽略的科學依據和執行細節,往往到頭只是紙上談兵。殊不知要實現上述目標,環境、機會、人力、策略等因素非常重要,如果產品再好,錯過了銷售時機,定錯了銷售對象,或者是用錯了銷售方法,戰略能實現嗎?所以,企業應該具備防火意識,對于市場形勢、行業動態、人力部署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并按計劃落實實施,才是企業經營之本。
形態四:愛自己,不愛別人
很多企業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在于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企業的問題出在哪里?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缺少危機意識,對品牌規劃一知半解,對銷售渠道掌控不利,盲目的引進職業經理,自己卻又不能給職業經理提供生存的土壤,到處設置障礙,讓其缺乏歸宿感, 使家具行業陷入“缺乏人才”的困境中。企業的成功首先從改變自己關愛別人開始,從企業法人向行業代表轉變;從單一競爭向合作共贏轉變;,從關注生產和銷售向關注技術和品牌轉變;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的轉變;從廣告促銷向品牌管理轉變,才能走向品牌康莊大道。
如今,盡管不少品牌廠商在不惜斥巨資進行品牌形象建設推廣,打造品牌的個性與風格,但品牌的影響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已經越來越弱。在現今的市場環境下,品牌建設存在著越來越多的不穩定因素,品牌發展越來越受到多種外部環境的威脅。眾多企業在不知不覺中或這或那的出現著不同的形態,殊不知這些盲目的舉措,正形成一把無形的利刃,折殺著眾多品牌的年輕生命。殺手們理當反思,如何從關注行業成長的層面創新思維,以提升企業持續贏利能力為基礎,締造行業百年品牌,才是家具行業走向良性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