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嫉妒后會不會有恨?說實話我就有。昨天看到來自光明網的消息,《日官員駁“10斤日本大米1500元”:最貴100多塊》的時候,我就有點幸災樂禍,而且覺得這還不夠,最好日本官員說出日本馬桶蓋是中國制造的,日本大米來自中國,那才夠刺激。沒想到,在2月28日,浙江在線和《遼寧日報》已經分別對日本馬桶蓋和大米做了報道,“日本遭瘋搶的馬桶蓋,原產地竟然是杭州下沙”;“150元一斤從日本搶回來的大米居然是咱盤錦產的”。
真的看到了這樣的消息,我反而沒有心思幸災樂禍了。因為,中國游客在日本瘋搶來自中國的商品,并不意味著他們上當了。因為,這些商品上了日本商家的貨架,已經達到了日本的相關檢驗標準。而且人家也沒有把“made in China”換成“made in Japan”。這份誠實和自信,就是國內不少商家所不具備的。購物買放心,不是最起碼的嗎?
更不能以此“看好戲”的是,許多在日本瘋搶商品的人,也知道有些商品來自本國,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上述所說的質量保證,另一方面是同樣的商品,在國內買還比國外貴得多。北京游客尚女士春節期間去日本旅游,回國的行囊中就有包裝上清晰地寫著“中國制造”的馬桶蓋,但在她來看,在日本買馬桶蓋大約會比國內便宜三分之一。這至少讓笑這些出國游客傻的人,無法在羨慕妒忌恨下找到嘲笑的理由。
然而,出現所謂“這是一只馬桶蓋的日本自由行”,“等于當了回人肉搬運工”的調侃和自嘲,還是讓國人有點悻悻然的。就算在中國制造的馬桶蓋,運用的是日本技術,那么,出口日本的中國盤錦大米,怎么也會被中國游客高價“收購”回來?這種明顯帶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觀念,難道僅僅是因為“崇洋媚外”?這種至少已經成為出國游客的共識,或許還包含著包括沒有出國條件在內的消費者,對國內商品質量的不良印象:在急功近利下的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商品,一直充斥著消費品市場。
其實,從日本馬桶蓋中國造,日本大米居然是咱盤錦產的來看,中國制造并不落后。但是中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沒有同步提升,這也是消費者更相信國外產品的原因。對此,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認為,只有嚴格將少數劣質中國制造清除出市場,才能真正樹立中國制造在國人中的位置。從這個視角來看,出國搶購潮可能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用“會走路的人民幣”,表達了對國內市場魚龍混雜局面的不信任。那么,誰該為日本馬桶蓋中國造臉紅?誰又該對此負起一個制造業大國的應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