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陶瓷行業整體蕭條的一年,整個行業開始迎來寒冬已經是成為共識。曾經的銷售渠道為王,今年好像也有些不靈了,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渠道為王,會被這個互聯互通的信息時代沖擊得稀里嘩啦。能否挺過嚴冬,綜合看陶瓷企業現狀,不僅僅是產品、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立體化的,涵蓋了成本、質量、服務、口碑等方面,綜合來說就是品牌力的競爭。
冬天是干燥的季節,也是縮水的季節
在這個邁入初冬的季節里,能使人聯想到的除了寒冷就是寒冷,如今的陶瓷市場,可以說提前進入了隆冬,今年下半年以來銷售形勢不佳,眾多陶瓷產區今年會較往年更早的減產、停產,用休整來消化庫存,這是確定以及肯定的殘酷事實。
而仍在加足馬力生產的企業,再擴大戰果的同時,也不得不算一筆經濟賬,因為競爭,已使各類陶瓷產品的價格達到了生產成本附近的地板價了,微利、薄利將會成為今后一個階段陶瓷企業的新常態。以30*60內墻磚每車50噸為例,2014年開春價格在6萬左右,如今價格在5萬左右,每車凈利潤就縮水1萬元,以某陶瓷企業的產量每天接近20車的產量計算,那么每天凈利潤就縮水20萬。一年積累下來那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足以養活十個八個的中等類型的陶瓷廠。這與最近流行一句話“有錢,就是這么任性!”真是遙相呼應。
那么,在目前的形勢非常嚴峻的銷售過程中,既然還有一大批陶瓷經銷商、批發商、以及終端用戶繼續選擇相信我們任何一個陶瓷品牌,為此,無論誠信也好,生存也罷,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陶瓷企業只有生產出更環保更優質的產品、精品來回饋客戶、用戶的信任。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以品質、實力來代言,而不是以裸奔的極端方式來進行毫無底線的恐慌性競爭。
決定未來的不是渠道,而是成本!
節約成本、節能降耗是整個社會的共識,對陶瓷行業來說也是未來新的發展趨勢。如果不想落伍,各個陶瓷廠家品牌就必須持續投入科研力量,加大投入來生產更環保的瓷磚。因為對人體健康有益也是環保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未來以年輕化為消費群體的首選。
但是,除了煤炭價格以外,其他各種原材料的價格仍不斷上漲,對耗能較高的陶瓷企業倍感壓力,特別是利潤空間較小的中小企業,往往感到生存的壓力。既要保證質量還要降低成本,就成為不少陶瓷企業比較鬧心的一件事了,但是因為有競爭,就必須競爭,沒有市場占有率,沒有市場份額,就沒有未來更大的發展前景。如果把市場份額拱手相讓,倘若未來市場需求擴大,照樣會處于劣勢而失去競爭力,這也是要存活還是要發展的問題。
能否挺過嚴冬,就看你有沒有成本優勢,假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不計成本的硬耗著,企業分分鐘都有垮掉的危險。因為市場競爭將愈加激烈,成本會直接決定目前陶瓷企業的存活時間跨度。曾經的銷售渠道為王,今年好像也有些不靈了,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渠道為王,會被這個互聯互通的信息時代沖擊的稀里嘩啦。
誠信、追夢的節奏
綜合看陶瓷企業現狀,不僅僅是產品、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立體化的,涵蓋了成本、質量、服務、口碑等方面,綜合來說就是品牌力的競爭。
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的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越來越重要。陶瓷行業進入新的階段以來,真到了拼腦子的時代。想要贏得市場取得客戶信賴,腦袋就得不停地轉才行,要比競爭對手更勤奮,走得更靠前。這都需要活躍的思維。包括山東瑞達陶瓷在內的不少企業加大了對品牌的重視力度,從品牌形象、品牌理念、企業文化等各方面入手,著力打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雖然陶瓷銷售市場難做,并不見得就沒得做,在各個行業和圈子里面經常聽到“顛覆”,實際上顛覆是個偽命題,顛覆的是落后,顛覆的是不愿意與時俱進的廠家和商家,更是顛覆了不愿意改變理念和思維的人。這就需要陶瓷廠家不止在產品上要比別人好,還要在營銷比別人更具人情味。企業有吸引力的前提,也需要經營企業的這個人要有人格魅力,感化和感召周圍的同事和合作伙伴,才能發展的更快,走的更遠。
比如瑞達陶瓷圍繞“誠信、追夢”的品牌精神,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從后勤供應到生產銷售,實行的是一條龍式的產業鏈,不僅大幅提升了企業的綜合實力,還打造了一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品牌形象。在業內如同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在消費者當中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能在當下依然保持著陶瓷產品供不應求、車水馬龍的火爆場面,完全不是用一句寶劍鋒自磨礪出就可以詮釋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