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俗稱“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來自綠色植物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也是目前人類所知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外表涂裝生漆的漆器文物為何歷經數千年依舊光彩照人?生漆與化工合成涂料有何區別?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生漆產業該怎樣重振輝煌?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歷史 國之瑰寶源遠流長
“考古證明,漆器的出現距今至少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漆弓是迄今為止公開所見出土最早的漆器實物遺存。這是我國出土最早的漆器實物——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第3文化層出土的朱色髹漆木碗,漆膜依然光彩照人,色澤艷麗,其最大功勞就是生漆。”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副所長張飛龍圖文并茂地介紹,讓記者贊嘆不已。
張飛龍告訴記者,生漆是從漆樹韌皮部采割的分泌液體,即天然漆,又稱“大漆”或“國漆”,被譽為“涂料之王”。其本身不需要經過加工就能在自然條件下固化成膜,主要用于裝飾生活用具和古建筑保護,是現代涂料工業的鼻祖。
早在西周時期漆樹已有人工栽培,生漆生產受歷代王朝重視,生漆產品成為“貢品”,《詩經》、《尚書》、《周禮》、《史記》、《漢書》等典籍均有記載;戰國時期,設有專門的官吏管理漆樹,莊子就曾擔任蒙地的漆園吏;在秦代,還有嚴格的生漆律法和管理制度。陜西省臨潼出土的“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8000余尊秦兵馬俑,陶質表面均有生漆涂層,工程及用漆量之浩大,為世人所矚目,更可領略到當時生漆生產應用規模之盛況;西漢時期可謂“漆器時代”,髹漆制品進入日常生活領域,漆器聲名遠播,傳至中亞、南亞地區,又通過絲綢之路輸往歐洲;西安漢代張安世家族墓園發掘的精美漆器,包括3件漆盤、20件漆耳杯、20余件金銀漆器等,漆器大多外形保存完整,雖然胎質腐朽,但殘留的漆皮色彩鮮明,其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明清時期,生漆產品更是精美絕倫達到頂峰。
據了解,我國生漆技術成果最早應用于航空產業,在抗日戰爭時期將生漆用于飛機油箱中的防護層涂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生漆產業發展受到各屆政府的高度重視。解放初期,生漆是我國當時為數不多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之一,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嘉獎。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欣然題詞:“霸漆名冠全球”、“黑色金子林之鄉”。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內唯一的生漆研究所和部級生漆質量檢驗監督測試中心落戶陜西,即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生漆技術攻關,形成了搖床耐磨精制生漆、生漆精制加工技術、光固化漆酚樹脂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祥云’的設計靈感就來自于中國生漆的千年漆紅,國家體育館貴賓廳、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等重要場所的裝飾充滿了生漆的元素,使用的就是陜西生漆精制產品。”張飛龍自豪地說。
陜西省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參觀采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生漆工藝品。
現狀 “涂料之王”被邊緣化
張飛龍告訴記者,生漆成分復雜,主要包括漆酚、漆酶、含氮物、樹膠質、水分以及少量其他物質和微量礦物質。其中,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和成膜物質,在生漆中含量為50%~75%。漆酚主要含有氫化漆酚、單烯漆酚、雙烯漆酚、三烯漆酚等成分。
據介紹,生漆是一種高性能的生物基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涂料中唯一不需要化學合成、能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生物轉化、常溫固化自然干燥成膜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對環境不會構成任何破壞。由于生漆特殊的結構和成膜機制,生漆不僅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抗強酸以及抗有機溶劑能力,而且有耐高溫、耐磨損、防輻射、絕緣等性能,在工業設備設施保護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性能優勢。比如,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歷經數千年仍完好如初,就說明其具有超耐久性、高裝飾性以及優良的綜合防腐性能,就連現代合成高分子材料都無法比擬,任何化學涂料都與之難以抗衡,在綠色、環保方面也讓合成涂料望塵莫及。
“作為中國傳統的涂料產品,生漆也有弱點,比如漆膜干燥時間長、顏色單一、價格昂貴,漆酚對人體還容易引起過敏。”西安涂料涂裝防護協會常務理事婁西中告訴記者,隨著技術進步,同樣具有耐酸、耐堿、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的合成樹脂涂料層出不窮,品種越來越豐富,生漆將逐步被取代,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市場不斷萎縮,大規模推廣應用不現實,也不經濟。
據了解,由于生漆資源日益減少,價格持續走高,有效含量65%的生漆收購價目前已漲至220~240元/千克,即噸價達到20萬元以上。加工提煉后,生漆價格是合成涂料的3~5倍。
“17世紀時期,西方國家通過對中國生漆的仿制,催生了現代涂料工業。隨著現代化學涂料工業的迅速崛起,在眾多領域已經完全取代了生漆。加之生漆自身缺陷,近年來生漆產業發展受到了無情擠壓,影響了產業推廣,發展空間愈來愈小。”張飛龍坦言,生漆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漆生產成本居高難下,產量不斷萎縮,目前全國年產量僅1000多噸,遠不及上世紀80年代陜西省的生漆年產量;二是生漆產業發展缺乏戰略規劃,重短期輕長期,重局部輕全局,重當前輕長遠,沒有從戰略層面考慮漆樹資源綜合利用,生漆采割技術難以突破;三是生漆產業管理條塊分割,漆樹育林與生漆生產分離,造林歸林業部門,經營管理歸供銷系統,部門多頭管理,重割輕育,經營單一,生產方式落后,產業化程度偏低;四是科技力量薄弱,成果轉化率低,經濟投入不足,漆樹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高;五是宣傳推廣力度不夠,規;头⻊账讲桓撸I化應用進程緩慢。
未來 借助改性大有可為
面對束之高閣、日漸萎縮的生漆產業,張飛龍認為,開展生漆改性技術攻關,將生漆漆酚與一些有機或無機化合物進行化學反應,制備出具有某種特殊性能的涂料,可為生漆可持續發展尋找出路,另辟蹊徑。
據了解,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就開展了生漆結構和干燥機理研究,開發出了生漆改性產品,擴大了生漆用途。
據張飛龍介紹,通過生物質轉化技術、有機化學反應技術、金屬螯合技術能賦予其許多新的功能,衍生出許多新型的實用產品,尤其是漆酚鈦、漆酚硅、漆酚磷等產品,在工業重防腐領域中發揮著特殊作用,可用于軍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礦石機械、電力設施、紡織機械、海水淡化、船舶艦艇、海洋設備以及輕工領域等。譬如石油開采、輸油管線、油艙油罐、鉆井、脫硫裝置、換熱器等重防腐設備;電子部件保護材料,制備離子選擇性電極、印刷電路板用導電生漆涂料等;在造船工業領域改性生漆被用來保護艦艇船體,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結構,可以殺死或驅散海生物,能抗海生物附著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天津中海科技實業總公司、武漢國漆有限公司等針對生漆改性進行技術攻關,不斷拓寬生漆應用領域,開發出有機硅漆酚、有機硅耐熱漆、高溫重防腐漆、漆酚鈦等新產品,廣泛用于石油開采、石化化工、海洋等行業的油氣管道、石油儲罐、換熱設備、污水處理設備等內外壁特種防腐涂覆,應用后效果好于普通油漆涂料。最近,福建師范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正在研究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聚漆酚復合材料,試驗結果表明,該復合材料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抗溶劑性、易加工性和熱穩定性。
“生漆改性衍生物主要解決石化行業換熱、傳熱設備內層防護。雖然生漆改性研究多,但在工業化領域仍然應用較少,價格也十分昂貴,企業難以承受,國內也只有幾家企業在做。”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防腐與水處理中心主任、天津市中?萍紝崢I總公司總經理黃鑫對記者說,他們通過生漆聚合改性成功研發出漆酚鈦螯合物,具有耐高溫、耐化學品等特性,在石化企業換熱設備應用后效果明顯,好于普通油漆涂料,目前年產達100多噸,并逐步擴大應用范圍,噸產品耗600~700千克生漆。
張飛龍介紹,近年來,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星火計劃、中宣部指南針計劃、農業科技轉化等科研項目及社會公益研究專項,涉及生漆精制技術和漆酚改性涂料產業化開發、漆蠟精煉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漆酚生物基功能材料開發、中國漆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研究等20多項關鍵技術。其中,通過科技成果鑒定8項,已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個,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20余項。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與湖北德暉生漆科技公司技術人員進行生漆木地板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