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桶,敲了扔掉;新盥洗盆,拆了扔掉;新瓷磚,鏟掉不要……住宅小區交付使用不久,總能看見這些東西被當成建筑垃圾運走倒掉。
近日調查發現,由于裝修質量、風格喜好等問題,不少消費者在購買精裝房后就將新瓷磚、馬桶、盥洗盆等敲掉,“砸新換新”。精裝房的本意是業主收房后可以直接入住,但事實上,許多業主都選擇把精裝房的原裝修拆除,進行二次裝修。根據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這種二次裝修造成的浪費驚人,僅敲敲打打這一部分,每年的損失就在300億元以上。原本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裝房,緣何頻頻遭遇二次裝修?
敲敲打打的新房
精裝房以一體化設計、集中采購、統一裝修,利于資源效益最大化、降低裝修成本,比毛坯房更節能環保等優點而備受追捧,部分一線城市的精裝房樓盤比例已逾 50%,萬科、恒大、綠城等知名房企也在全面推廣精裝房。作為綠色節能的建筑產品,精裝房已成為商品房的發展趨勢之一。
然而,精裝房在普及的同時也令二次裝修越發普遍,每年被業主敲掉的新馬桶、新水池更是不計其數。
精裝房一般比普通商品房貴,因為其中已經包括了裝修費用。新房進行二次裝修,許多業主既痛心,又無奈。北京一家裝修公司的負責人對此表示,他的公司每年要裝修上百套新房,1/3屬于拆了重裝這類,而即便是小修小改,每戶至少也要增加2萬—3萬元費用。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由于集中采購、統一施工和缺乏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了解,新房的二次裝修變得極為普遍,并逐漸成為家裝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有些人對新房的設計風格不滿意,于是敲掉重裝;有些人為了結婚而購置新房,為避免千篇一律,便選擇了重裝;還有些人對房屋的布線、照明等系統不滿意,也選擇了重裝。有裝修師傅笑稱,拆得多了,也就慢慢成了“拆房專家”。
天津市家居商會秘書長曹莉云曾公開表示,為了避免“千房一律”,開發商應在設計時就與消費者進行對接,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設計方案。
精裝房“徒有虛名”
精裝房問題頻出是新房屢遭二次裝修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前萬科的“紙板門”事件也反映出精裝房及其關聯行業的多年癥結。雖然當時事后萬科回應表示,被誤認為是“紙板”的材料實際上學名為“中密度纖維板”,但精裝房的質量問題依舊困擾著消費者。
為什么花錢買了精裝房,又要敲掉重裝?千屋一面、沒有個性是其次,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裝修質量不過關。家住北京房山的張先生向記者介紹說,為了住得踏實,自己在選購新房時特意關注了知名開發商的樓盤,但住進來后卻發現精裝房質量問題頻出,門窗密閉性差、瓷磚脫落、衛生間吊頂掉落接踵而至,開發商雖承諾兩年保修,但二次裝修已被他提上日程。
曹莉云表示:“精裝房的質量把控不嚴,難以讓消費者接受。精裝房所用材料是集中采購的,且批量裝修的房子,從驗收等各個環節看,可能就不像消費者自己來把控那么嚴格,容易出現一些質量問題。消費者如果看到房子后發現這得改,那也得重來,就不如砸了重裝。”
她還認為,批量式裝修難免存在瑕疵,為了控制成本,開發商往往舍不得在裝修材料上下血本,而消費者在質量把控和維權方面也往往處于劣勢?紤]到長期居住質量,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重新裝修才更放心。
精裝房還需“精”監管
早在2002年7月18日,原建設部就發布了《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提出要“加強對住宅裝修的管理,積極推廣裝修一次到位或菜單式裝修模式,避免二次裝修造成的破壞結構、浪費和擾民等現象”,并闡明“裝修一次到位是指房屋交鑰匙前,所有功能空間的固定面全部鋪裝或粉刷完成,廚房和衛生間的基本設備全部安裝完成,簡稱全裝修住宅”。
2013年,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出臺《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材料、部品技術要點》,分別對廚房、衛生間、隔墻與隔斷工程、木質產成品、地面、墻面、頂棚、管線等八類材料、部品做了技術規定。
然而,業界對精裝修這一概念的定義依然模糊,部分開發商過度炒作精裝修概念,裝修風格、所用材料、電器品牌等依然完全由開發商決定,開發商、施工方、裝修方層層抽成。同時,對于絕大多數缺乏相關知識的業主而言,獨立驗收困難重重,驗房公司的興起也反映出消費者對開發商的不信任。
精裝房重在“精”字,但若按一些裝修公司的統計數據——九成以上購房者都要換掉精裝房里的一些家居建材,那么精裝房這一叫法實在難言名副其實(據中新網報道)。事實上,當前各地新房的強制性驗收標準“僵化”正是導致裝修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各地新房強制性驗收標準基本都對門窗、墻皮、開關插座和燈具、廚衛瓷磚和廚衛用具提出了裝修要求,對其質量卻沒有具體的驗收標準,這導致開發商選用的建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與此同時,二次裝修的房屋還會經歷“二次污染”,大大延長了甲醛等有害氣體的釋放周期,所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會導致諸多環境問題。
浙聯律師事務所主任戴和平律師表示:“目前精裝房確實是個問題。業主個人要求比較高,但除了明顯且影響正常使用的問題外,消費者在驗房時只能先接受,再要求整改。” 王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