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內小家電巨頭美的集團獲悉,以微波爐、吸油煙機為代表的廚房小家電和以電飯煲、電壓力鍋、凈水機、電水壺為代表的生活小家電,均取得了同比10%—90%不等的增長,牢牢鎖定對小家電產業的持續引領。
變革,開辟一片新天地
在美的集團國內市場部總監王金亮眼中,“沒有技術創新和產品換代,就沒有中國小家電產業的今天。行業領軍企業圍繞產品和技術展開的持續變革,是最近十年來小家電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變革,對于中國小家電來說,一方面體現在對傳統產品升級換代的創造力,另一方面體現在“從無到有”新消費需求的定義能力。如今,市場熱銷的美的“蒸立方”微波爐、可打干豆的無網豆漿機,更符合中國飲食習慣的電蒸箱和吸油煙機等等,均是中國企業自主創造并推出。
中怡康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小家電市場規模已達到1673億元,特別是在中高端新產品市場增幅更為明顯。預計,2013年市場規模還將取得8%左右的增長。
就在今年的“五一黃金周”期間,美的電飯煲銷售同比增長12%,飲水機類產品銷售同比增長10%,電壓力鍋同比增長7%。美的微波爐增長最為明顯,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9成,其中“蒸立方”為代表的高端產品銷量將近8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80%。此外,美的吸油煙機、灶具、消毒柜三類產品的銷量達5萬套。
對此,中怡康品牌總監左延鵲認為,“透過美的小家電這一輪的增長,進一步反映出整個小家電產業的品牌格局穩步集中。同時,中高端新產品、新品類的出現也在持續刺激市場消費。這還說明,整個小家電產業的美的羊群效應開始釋放”。
與大家電相比,小家電的品牌兩極分化現象非常明顯,以美的為首的企業,單一品牌市場占有率高達30%—60%不等;同時,受到小家電產品品類關聯度較高,消費者的購買力往往會呈現出聚集效應,一家企業往往會在多個品類實現稱霸,比如美的就在10多個小家電品類穩居首位。
產品,才是第一戰斗力
為什么過去10多年來,市場和消費者對于小家電產品,可以保持著“源源不斷”需求?
對此,王金亮分析指出,“小家電產品的增長,一方面是得益于整個居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為生活品質的小家電,越來越多地走進家庭。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企業在小家電產品技術和功能上的持續創新,這也成為刺激消費需求的力量”。
從最初的機械式電飯鍋,到智能電飯煲、IH電磁加熱電飯煲,到今年推出的具有微壓和IH電磁加熱功能的香甜電飯煲,最近5年來正是在美的持續推動下,電飯煲的技術創新和產品換代速度,遠遠超過過去15年發展的總和。
同樣,作為“舶來品”的微波爐,面對長期以來消費者的“微波爐只是加熱工具”定位,以及“烹飪食物過程中會蒸發水分”的問題質疑,美的自主創造并推出“蒸立方”微波爐,將蒸汽技術引入微波爐。同時,還通過發展上下游關聯產業鏈的方式,推動微波爐應用功能從加熱工具向家庭烹飪全能平臺的轉型。
今年4月,售價高達2萬元的天價微波爐X6在美的問世,這標志著小家電的產品功能和市場創新上,美的開始從中低端市場開辟出一塊全新的高端市場。
左延鵲認為,“與大家電相比,消費者對于小家電的使用體驗會更加關注。這意味著,小家電企業在產品力建設上投入一分就會獲得消費者十分的回報,這也正是近年來支撐小家電市場獨立上漲的基因”。
面對小家電產品的高使用頻率以及不同小家電之間的應用屬性差異,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美的圍繞小家電的產品力做足、做透“文章”:一方面是圍繞產品技術和功能的創新,另一方面則是圍繞市場營銷和服務的創新。
面對消費者對于凈水機存在的“認知度低、缺乏信任”等問題,就在這個“五一”黃金周期間,美的聯合蘇寧推出“水家電0元租賃”活動,即向用戶免費提供凈水機設備,通過收取增值服務費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直接創造“美的凈水機11天銷售同比增長11%”好成績。也開始破冰水家電市場營銷和消費推廣的困局。
同樣,對于整天被煙熏油烤的油煙機、灶具等廚房易耗品,美的基于“以服務力延長產品力”的理念,全國首家針對煙具、灶具提供10年免費包修服務承諾,免除一切配件費、上門服務費等,也一舉奠定美的在中國廚房家電市場的領跑地位。
趨勢,美的羊群效應或主導
今年3月,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公布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美的再次在電飯煲、電磁爐、電壓力鍋、飲水機、電水壺、電餅鐺、電熱水瓶、凈水桶、掛燙機9個品類上,取得全國銷量第一的成績。
來自中怡康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美的不僅連續多年在多個小家電品類實現全國銷量第一的成績,同時美的還以高達30%甚至50%以上的市場份額占比,一家獨大。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曾于2012年提出,“當前,中國已經步入‘大企業時代’”。同樣,這也意味著,在美的羊群效應的驅動下,中國小家電市場也步入“大企業時代”。
隨著美的集團整體上市步伐的全面推進,正在構建“大小家電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無疑將會給美的在中國小家電產業的發展,注入更大的動力。更重要的是,美的在小家電產業所形成的“羊群效應”也將成為主導整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