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需要勇于擔起責任
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其實本土衛浴品牌與國際衛浴品牌之間的差距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大。本土衛浴品牌之所以這些年一直難有起色,主要還是企業缺少責任心。在中國,有太多的行業號稱產量世界第一但卻不能被稱為行業“強國”的例子,癥結就在于這些行業缺乏一批有實力、叫得響、附加值高的世界名牌。究其原因,客觀上是諸多行業起步晚、基礎弱,而主觀上恐怕還是企業責任心不夠,缺乏創新意識,不愿意進行品牌建設。曾經,在一次汽車行業的發布會上,一位國產車“大佬”義憤填膺地疾呼:“中國人不買中國車是一種恥辱!”這時一位記者站起來反問道“:中國人不買中國車是誰的恥辱?”頓時全場啞然!而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國內衛浴行業上反映出來,畢竟,過去很多年中國衛浴產業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消費者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很正常。但隨著本土衛浴企業的日漸發展壯大,這種崇洋媚外心理卻越發發展到一種病態的地步,只能說是我們的生產企業在這方面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目前,中國衛浴產業是整體規模大但個體實力卻不強,雖然企業數量眾多,但卻沒有哪家企業真正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數據顯示,目前能占據市場10%份額的企業還難以尋覓。
去年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考察廣交會時曾勉勵企業“從‘要我變’到‘我要變’”,并稱中央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有一系列舉措推出,這對于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企業應當勇于承擔責任,積極調整企業發展策略,立足長遠,敢于接受新的品牌理念,將自己打造成能對抗暴風巨浪的“航空母艦”,向世界級品牌的目標前行。
畢竟,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也最終是自己。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如果企業自己不做,誰來做?如果今天不做,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做?
有常年從事陶瓷衛浴行業研究的專家曾這樣比較中外衛浴產業:中國建筑陶瓷衛浴行業的現狀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與西方國家當前的行業發展水平和成熟度相比,中國的建筑陶瓷衛浴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從制造技術和工藝的角度上講,與西方的差別已經不大,目前與西方的差距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行業生態和商業精神兩個方面。
正視自己 直面差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中國本土品牌必須正視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但也應該樹立信心,因為這種差距不是不可逾越的技術屏障,只是行業生態和商業運作而已。從行業生態的角度來說,那些站在中國衛浴市場金字塔尖的國際衛浴企業在品牌歷史上具有明顯的“先天優勢”,基本上有百年歷史積淀,例如TOTO成立于1917年,摩恩成立于1937年,科勒成立于1873年,美標成立于1861年,高儀成立于1936年,伊奈成立于1924年,樂家于1917年誕生,漢斯格雅成立于1901年,杜拉維特成立于1817年,卡德維成立于1918年,唯寶更是1748年便誕生了,漢莎也是于1911年成立的。而國內衛浴品牌由于起步較晚,發展至今基本上也就二三十年歷史,與國際品牌基本上沒有可比性。
不過國人也不必妄自菲薄,早在1914年,唐山啟新洋灰公司陶瓷車間開啟了中國現代衛生陶瓷制品的先河。1924年,啟新瓷廠在借鑒外國生產衛生陶瓷經驗的基礎上,使用部分國產原料,利用煤燒倒焰窯,生產出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為中國帶來了馬桶革命。
雖然此后的數十年間中國衛生陶瓷業由于各種原因停滯不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國內衛生陶瓷企業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走過了國際品牌上百年的路,這是非常值得國人驕傲的事情,足以讓本土衛浴品牌找回更多的自信。如果說在行業生態方面,本土品牌正在逐漸拉近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那么在商業運作方面,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商品社會中,高端消費的量雖然不大,但卻很容易影響到中低端普通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而由于歷史原因,早年間中國的星級酒店大多采用國際品牌的衛浴產品,之后漸漸演變成為一種未曾見諸文字的潛規則,成為本土衛浴產品登上“大雅之堂”最大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