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將至,一度風光無限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產能過剩,市場需求萎縮。近日,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的4大巨頭英利集團、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賽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陸續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4家公司共虧損2.9億美元。
就在太陽能光伏產業深陷困境之時,美國決定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隨后,歐盟又傳出消息稱,擬采取反傾銷、反補貼和反壟斷等措施限制中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以緩解其經濟危機。
有媒體稱,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身陷囹圄。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近日,據賽迪智庫太陽能光伏產業研究所調查,我國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正在努力維持生產,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有媒體報道稱,今年下半年,在我國中部某省10多家多晶硅生產企業中,僅有1家~2家維持生產,其他都已停產,裁員人數達到2000人。
另有消息稱,為了應對當前太陽能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4大巨頭之一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已準備了1000萬美元人員遣散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指出,1000萬美元如果全部用來支付初級管理人員的薪水和補償,有可能涉及100多人。
夢斷“寶山”
“這次面臨的危機與幾年前太陽能光伏產業膨脹性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回憶道:“這幾年,做電氣的、做飼料的、做家電的、做地產的、做眼鏡的、做五金的,都紛紛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以為這是座‘寶山’。”
浙江溫州信泰集團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信泰集團是溫州較大的眼鏡生產企業之一,該集團的老板胡福林曾是溫州的“眼鏡大王”。但最終拖垮信泰的,卻是對他們來說幾乎陌生的太陽能光伏產業。2008年,信泰集團從銀行貸得10億多元資金。胡福林頭腦一熱,一舉斥資6億元進軍太陽能光伏產業,企業規模迅速擴大。
但從今年初起,各家銀行開始全力回收中小企業貸款。于是,“斷貸”像一場噩夢,突然降臨到中小企業面前。銀行“斷貸”之后,胡福林發現,自己已身背八九億元債務。本來期望用銀行貸款償還民間高利貸,卻打錯了如意算盤。
更嚴重的是,在這些企業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并沒有幾家,更多的企業都是做代工。市場好的時候,企業尚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一旦市場冷清,很多企業就不得不關門停業。目前,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到了低谷,呈現出崩盤的趨勢。
銷售依賴出口是軟肋
專家認為,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了持續5年(2006年~2010年)的爆發式增長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但也暴露出諸多軟肋,其中之一就是銷售嚴重依賴出口。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8000兆瓦,占全球產量的50%。其中,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僅400兆瓦,剩余7600兆瓦全部出口,出口比例達95%。
- 下一篇:建筑裝飾行業產業鏈發展空間無限
- 上一篇:中國五金產品如何進軍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