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改見成效,科技筑富路
從2001年到2011年10年間,桃江竹林從60萬畝增加到92萬畝,立竹量從0.88億株增加到1.68億株,竹業總產值從6億元增加到25億元,竹林成了林農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更可喜的是,效益增速遠遠高于面積,秘密在哪里?
“看看我們的低改林,就知道答案了。”縣林業局局長肖文武說。桃花江鎮道光山村竹林豐產示范點里,滿眼都是層層疊疊的竹子。“竹林低產改造后,每畝立竹量在200株以上,至少增加了20%,竹筍產量也大幅增加。”村民高自然說。前年低產改造前,高自然的每畝竹林純收入不到200元,去年他承包的167畝竹林光賣竹筍就收入20多萬元。在典型示范帶動下,“十一五”期間,桃江全縣共投入竹林低改資金6000多萬元,改造低產竹林20萬畝,培育豐產林10萬畝。
高自然大幅增收的另外一大法寶就是施用楠竹有機高效專用復合肥,這是桃江縣與湖南省森林植物園聯合研制的,這項科研成果使桃江縣每年平均每畝竹林多發新竹38株,每株竹子枝下高增長1米以上,眉徑增加1厘米。
精編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竹林的培育為竹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桃江縣縣長湯瑞祥最關注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做大做強竹產業。
2002年以來,桃江的竹產業逐步形成了工廠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竹膠板、竹地板、竹涼席、竹工藝品、竹食品及相關輔料產業,目前桃江的竹產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其中竹木板和竹涼席產量占全國總產的一成多,目前,全縣已發展規模以上竹業企業300多家,年創產值突破25億元。
迅速發展的竹產業為當地林農帶來了大實惠。原竹價格從2001年的每百斤13元漲到了現在的52元,10年翻了兩番。桃花江竹制品生產合作社是湖南省第一家林業合作社。社長莫運湘介紹說,合作社現有345名社員,除了賣竹筍和原竹的收入,社員還在合作社下面的9家涼席廠做季節工,人均純收入達2萬元以上。目前,全縣竹產業共轉移安置農村勞動力15萬多人,并帶動3萬多農戶從事原竹生產及竹制品半成品加工。
原竹漲價倒逼著竹產業升級發展。桃花江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的竹地板生產企業。董事長薛志成介紹說,隨著原竹漲價,公司在提高竹子利用率等科技創新上下了很多功夫,現在,他們在竹地板生產中對竹子的利用率整整提高了30%,精刨技術使地板尺寸誤差僅有頭發絲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