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對木架進行打磨 攝影/火炎)
(工人們正在對衣架進行打磨 攝影/火炎)
(工人正在整理衣架成品 攝影/火炎)
在荔浦,人們把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荔浦衣架行業叫做“兩頭看不見的產業”,因為荔浦并不生產制作衣架所需的木材,必須從區外的云南、貴州、湖南等地購進,從2000年起,荔浦的木衣架企業主們紛紛走出家門開發國內外木材市場,改變用材觀念,把原用水源林木材變成速生林木材,并與河池、百色、玉林、柳州及東北等200多個國有大型林場建立了用材聯系。
除購買國內各地的木材外,每年還從越南、泰國、土耳其、德國等國進口部分木材,生產系列木衣架產品。同時,所生產的木衣架產品全部出口歐美等地。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荔浦已發展成為全國木衣架生產大縣,目前,荔浦縣擁有竹木、金屬、浸塑、布藝等各類衣架制品及其配套產品生產企業1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6家,年產各類衣架約20億只,品種達1000多個,從業人員3萬多人,2009年全行業產值和銷售額均達到了18億多元,實現稅收達1億多元,其稅收約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0%左右。衣架產品90%以上出口國外,銷售網絡遍布歐美及東南亞市場,出口量約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50%以上,年出口交貨值達15億多元。
沒有原材料,卻生產出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70%的木衣架,成為自治區、國家級特色經濟區,2005年在荔浦召開的全區縣域經濟工作會議把這種現象稱作“荔浦現象”,譽為荔浦人“無中生有”的杰作。
22年前,覃裕祥意外地從梧州市外貿進出口公司獲是了一份出口木衣的訂單,從此,荔浦木衣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作為第一個在荔浦縣做商品衣架的人,覃裕祥開啟了荔浦“衣架之都”的序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覃裕祥做為蒲蘆鄉木工車間的一名普通職工,在經過十多年的磨練后,他離開蒲蘆鄉農械廠另立門戶,建立蒲蘆鄉第二木材加工廠。作為一個純手工作坊,人員不足10人,生產的產品也只是面對農村生產生活專用的打谷機、加工線材等。
1989年1月的一天,縣外貿進出口公司從梧州市外貿進出口公司帶給覃裕祥一個生產10萬個衣架的訂單,交貨時間為下半年。接下訂單后,覃裕祥花了十幾天做出30個樣品,并得到了客商的一致認可。“當時我看到做衣架企業的商機,在國內買1塊的衣架,出口到國外就要10塊錢,而且不需要很復雜的工序,從此后,木質衣架的生產就成為我木材加工廠專一產品了。”
如今公司員工由最初的16人,發展至現在已達到1500多人。主要生產竹制品、木制品、金屬衣架及家具等產品,公司總資產6000多萬,占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竹、木制品生產廠商之一。
公司產品全部出口到日本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并以新穎的款式、優良的品質及良好的售后服務贏得國內外銷售商的高度信賴和好評。并有與國際大超市K-mart、Carrefour、Target.store、Wal-mart等公司供應商合作的經驗,F在是國際大型貿易商“宜家”的供應商。
覃裕祥說:2009年,我們衣架廠實現產值近2億元,納稅超1000萬元。僅對沃爾瑪的銷售額就達650萬美金。隨著機械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他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實現衣架生產的全機械化目標,使產值翻番,實現年創產值超2億的目標。
趙玉芳是衣架廠的一名工人,以前在家種地的趙大姐一家需要靠天吃飯,現在來到衣架工廠打工,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衣架廠對我們家里幫助很大,改善我們家的生活條件,現在我們一個村有十多個人都在衣架廠打工。 ”
工人莫麗香說,她原本在深圳打工,但看到荔浦的衣架行業發展起來后,便決定返回家鄉工作。“在這里離家近一點,可以照顧一下家里。工資跟珠海,跟廣東那邊也不錯,也有一千多塊錢一個月。”
為了多渠道開發與衣架配套的產品,荔浦人還辦起了電鍍城搞配件和鐵衣架,從而帶動了包裝、塑料、物流運輸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條中國境內最有影響力衣架產業鏈。荔浦衣架行業在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關聯的小五金制造、明膠生產、紙箱印制、物流等行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呈現出多個行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小五金制造是衣架行業的“孿生”產業,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隨著衣架出口形勢看好,為衣架行業生產衣架鉤、固定螺栓、升降桿等零配件的電鍍小五金工業在荔浦“應運而生”,并呈現出向上發展的勢頭。
預計2011年以前,荔浦衣架產品生產企業將發展到130家以上,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均可達到20億元以上,約占荔浦工業經濟總量的40%。實現稅收將突破億元大關,就業人數達3萬人以上,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