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信部統計,中國目前7.18億噸鋼鐵產能中,有3億噸左右未獲中央政府批準,也即所謂的“違規產能”。
目前,這場清理大幕早已拉開,現在正臨近第一幕的尾聲,工信部已經完成對上報鋼鐵企業第一次審核,國家發改委則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鋼鐵產能申報表的填寫。而我們在這里要問的是,總共7.18億噸鋼鐵產能中,為何竟有占比高達41.8%的3億噸“違規產能”?要知道,這些“違規產能”出現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賺錢,而它們能賺錢的根本條件則必要有相應的市場需求。這就很顯然的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政府對鋼鐵需求估計嚴重不足。
事實上,這已是鋼鐵行業內人士多年來的共識。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參與編制的“鋼鐵產業十五規劃”預測,2005年中國粗鋼消費量1.4億噸,而該年實際消費量3.5億噸;國務院2009年年初在《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預測當年中國粗鋼消費4.3億噸,結果實際消費5.7億噸;國家發改委2005年發布《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預測中國2010年消費粗鋼3.2億噸(±7%),而今年實際消費量肯定不低于6億噸。
可見,政府編制的預測與市場實際情況相差實在太遠,而也正是這個原因,才直接導致了不少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建立的產能沒有得到“戶口”,一直在帶著“違規產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