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石材業也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對石材的需求日漸增長。特別是近十年來,建筑業、房地產業、交通業等的加速發展,直接拉動了我國石材業的消費需求,中國石材業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最好歷史時期,行業洗牌初露端倪。在產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有相當一個時期,由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無序的市場競爭,中國的石材業身陷在質次價低的泥沼里不能自拔,直接導致中國的石材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面臨空前尷尬的境地。“除了價格,我還能有什么?”國際石材展上,一些國內的石材商常常這樣自嘲。石材價格的連續下降,也跌破了歐盟所認為的合理價格水平,于是出現了大量的石材需求國的進口商直接飛到國內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廠,直接與其砍價殺價,最后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滿載而歸。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豐富的石材資源也并不是取之不盡。石材生產加工的效率低下,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無序競爭的背后,是嚴重缺失的行業責任。惡性循環的直接后果導致行業利潤增長幅度低于產銷增幅,也導致中國石材業市場空間臨國際石材品牌的嚴重擠壓,企業生存越來越艱難,中國石材產業的持續發展正經受考驗,中國石材急需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品牌升級。
好在一些企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上世紀末,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競爭和強勁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勢頭,一些企業如福建溪石、上海塔星、廣東康利和環球、山東玉澤和宇通等首先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機械設備或借鑒國外相關的先進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他們將原始礦坑開采、爆破工藝改造為臺階式開采、繩鋸等機械切割先進工藝;淘汰落后生產方式,加快建設現代石材企業,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經過幾年的發展,率先成為中國石材加工業中具有現代化意識的產業集團,行業洗牌的格局才漸露端倪。而今,我國的石材產業結構已經由“三石”時代進入了“多石”時代。石材業已經發展成為集花崗巖、大理石、人造石、石材雕刻、園林石材、文化石材、石材機械、磨具、金剛石機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產業。
國際市場發展表明,只有強化品牌意識,加強和改進產品加工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等,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只有加大對產品的品質提高和營銷策劃推廣投入,才能提升企業知名度和行業整體競爭力;也只有增強中國整個石材產業的品牌意識,適應市場的品牌需求,才會使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也才能應對國內國際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