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單一種植楊樹正造成病蟲害加重發生,我省部分地區楊樹食葉害蟲局部暴發成災,個別地方的農田林網、道路兩側、豐產林已出現樹葉被吃光吃殘現象。
我省上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楊樹以來,老百姓看到了楊樹及木材加工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楊樹地每畝收入3萬元”讓“栽楊樹、發楊財”的觀念深入人心。泗陽來安鄉沈莊村魏昌順說,他家種了17年的22棵楊樹賣了6.9萬元,“楊樹對農民來說就是銀行”。蘇北有的縣,木業成為政府利稅大戶,本地原料已經填不飽木材廠的生產線。據統計,全省楊樹總面積已達1395萬畝,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而伴隨“楊家將”的大進軍,本地樹種大量退出了田野。目前,蘇北馬尾松、杉木、水杉、柏樹等傳統鄉土樹種比重只占10%左右。
單一種植楊樹,造成了很大的生態風險,楊樹病蟲害漸趨增多。今年全省楊樹病蟲害發生面積50萬畝左右,主要是食葉害蟲,而去年在30萬畝左右。由于害蟲趨光性非常強,高速公路車輛夜晚的燈光把蟲子引到路兩邊,所以,全省各地發生病蟲害的楊樹集中在公路邊。
據省林業局專家分析,今年病蟲害暴發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催生。今年早春持續低溫,蟲子的正常發育給打亂了,發育過程有早有晚,出現“世代重疊”現象,打藥的時候不能把蟲子都打死,原來打一遍藥現在不行了。對楊樹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蟲害是草履蚧,它們吸樹的汁液就好像吸血蟲。全省遭受草履蚧危害的林地面積有5萬畝。
種楊樹的農民最怕病蟲害。今年夏天,宿遷一些地方的楊樹發生大面積蟲害,楊樹樹葉被楊舟蛾吃光,遭受了一次滅頂之災,一些楊樹只剩下樹干,部分樹林枯死,就像提前進入秋季。宿豫區關廟鎮農戶擔心地說:“秋天這些病樹提前發了芽,現在就怕明年春天不長葉子。”
林業專家告訴記者,防止“楊家將”一統江湖的最佳手段,是大力建設混交林,混交林比例不能低于30%,并且應當積極倡導各地恢復種植本地樹種。“建了混交林以后,生物多樣性就會加強,形成自然防御體系,喜食楊樹的楊舟蛾等害蟲就會餓死,這樣能有效阻隔病蟲害的蔓延。此外,生物天敵也會吃掉這些害蟲,比如腫腿蜂就可以吃楊舟蛾的卵。”
但是,建混交林,或者恢復本地柳樹榆樹等樹種絕非易事;如果引進推廣新樹種,難度也不小。前幾年,我省曾引進經濟效益不錯的光葉楮,但老百姓不接受。再比如,近年引進的楸樹,老百姓也不愿種。一位基層林業站負責人認為,“原因還是新樹種經濟效益不好。10年時間,楊樹直徑能長到30厘米,楸樹只能長到10厘米。”
解決單一種植楊樹帶來的生態風險問題,還需調動農戶參與治蟲的積極性。楊樹的病蟲害會從這一片林子很快傳染到下一片林子, 下轉A6版
上接A1版 而“分林到戶”之后老百姓自己不愿拿錢去治理,坐等政府出手治蟲,貽誤了治蟲的最佳時機。
省林業局負責人提醒說:“目前,楊樹病蟲害發生面積相對于總面積還不算多,楊樹病蟲害可防可控,死樹的面積比例很少,大多數遭受病蟲害的楊樹林尚可恢復。因而這項工作務必要抓緊。”
本報記者 王 拓 周靜文
本報實習生 胡蘇陽
編 后
楊樹,還有話要說
夜讀這篇反映楊樹病蟲害肆虐的專稿,如鯁在喉,不由想補充幾句。
除了楊樹品種單一,楊樹種植的株行距過密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大株行距及適時間伐得不到落實。用打藥治蟲方式落后,很少采用懸瓶針注方法。楊樹品種自身的多樣性也不夠,多是69、72楊,而南林351、南林895等新的抗病抗蟲的樹種推廣不夠,大量偽劣樹苗借春季行政動員大賺昧心之財。病蟲害致楊樹枯死了,地多少還能騰出來,怕的就是站著又不長,土地實際廢在那里了。
進而想到,楊樹的15年成材周期與干部的考核周期和升遷預期不成比,故楊樹大面積成林不成材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關于楊樹的話題,其實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