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09年底,我國已有人造板企業6000多家,產量高達1.1億立方米,躍居成為世界人造板生產、消費和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最近這幾年,人造板的產量一直以大概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長。
人造板業所取得的喜人成績自然讓人興奮,然而魚珠木材網記者在走訪人造板市場時所了解到的一些人造板的現狀卻令人不解和心痛。近幾年來中國人造板的生產技術在不斷提升,但記者卻發現現在市場上人造板的整體質量卻在不斷下降,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專程采訪了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專業研究人造板和膠粘劑的專家高振忠教授。
國家生產標準定位過低造成人造板整體質量下降。
高教授指出,中國人造板從2003年產量的4000多萬m3增加至2009年的11547萬m3,增長速度如此之快,除了由于更多的企業從事了人造板這個行業,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
生產技術的提升,自然就意味著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會出現較大的提升,然而讓人失望的卻是中國人造板的整體質量卻在逐漸下降。這讓人十分不解和痛心。究其原因,首先近幾年出臺的人造板業生產標準隨波逐流越定越低,如握釘力技術標準指標已經不作為生產指標列進去了。用更高的技術來生產標準更低的產品,每年的人造板質量抽檢的合格率當然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中國的眾多產業中,木制品產業在全世界都拿得出手,中國人是應該有信心的。按照現在的生產技術,中國完全可以制定更高的人造板生產標準,而不是降低這個標準。這樣才能讓人造板業向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高教授說。
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差質量人造板充斥市場。
高教授指出目前人造板存在的質量問題最為嚴重的是力學性能方面,如靜曲強度、內結合強度、表面結合強度、防潮性、握螺釘力、公稱尺寸偏差等問題。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人造板的使用壽命。目前人造板使用壽命已經大幅度縮減,有些甚至僅為以前使用壽命的三分之一。高教授對這種情況感到十分心痛和苦惱,他說:“這不僅是欺騙了消費者,造成消費者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大大浪費了森林資源。”
在這些影響人造板使用壽命的因素中,公稱尺寸偏差問題的檢測最為容易,只要有尺子就可以檢測出來,F在市面上,13、14厘厚的板材也當做15厘來賣,板材厚度不足現象已經發展成為行規,這其實是變相的偷工減料的做法。行業發展成這樣,實在讓人痛心。再有就是假冒偽劣的人造板充斥市場,嚴重攪亂市場經營秩序,導致正規品牌生產廠家雖深惡痛絕卻無可耐何。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于政府部門監管不力。政府部門監管不力除了缺乏資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職能錯位和監管重心不明確。高教授指出,其實要監管好人造板的質量,監管的重心應該在于市場。按照標準來處理,誰不達標就重罰,逐次增加罰款數額。多次被重罰而不整改就吊銷執照。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嚴格監管市場的人造板,相信人造板的質量自然能大大提高。
“前幾年中國的人造板在甲醛釋放量上一直存在較大問題,但現在的情況正在不斷好轉。原因就在于消費者對家居環境健康問題日益關心,使得國家部門對人造板甲醛釋放量的檢測尤為嚴格,因此現在這個問題就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說,如果政府部門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人造板的質量問題就會迅速得到改善。”高教授說。
過度依靠國外市場,賤賣中國制造讓人心痛
中國制造為什么一直都被國外消費者認為是“廉價品”的代名詞,主要是因為其附加值過低,出賣的是勞動力。
但中國人造板的生產技術在近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膠合板的生產技術,早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僅從中國的人造板來看,我們也是在賣技術含量,中國的板材不應該成為廉價品。
然而中國的人造板過度依賴出口,這個比例高達40%,為了吸引國外的訂單,中國的人造板企業不斷通過壓價來競爭。以中纖板為例,平均每1m3中密度纖維板依靠國家退稅才能有170元左右的利潤,如果取消了國家退稅,中密度纖維板利潤則只有50-150元/m3。如此低的利潤,難怪我們的產品一直會被外國人稱為“廉價品”。
根據海關統計資料表明,1-7月廣東累計出口膠合板21.48萬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64.51%;出口中纖板5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74.24%;出口刨花板比上年同期增長103.62%。面對著中國人造板出口的成績,我們不僅有點悲哀,為什么我們要如此賤賣自己辛苦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呢?
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情況繼續下去,很難想象作為國家充滿實力和前景的行業——人造板業的明天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當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不斷下降,“廉價品”的頭銜又一直揮之不去,那我們成為“成為世界人造板生產、消費和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又有什么意意義呢?
人造板業所取得的喜人成績自然讓人興奮,然而魚珠木材網記者在走訪人造板市場時所了解到的一些人造板的現狀卻令人不解和心痛。近幾年來中國人造板的生產技術在不斷提升,但記者卻發現現在市場上人造板的整體質量卻在不斷下降,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專程采訪了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專業研究人造板和膠粘劑的專家高振忠教授。
國家生產標準定位過低造成人造板整體質量下降。
高教授指出,中國人造板從2003年產量的4000多萬m3增加至2009年的11547萬m3,增長速度如此之快,除了由于更多的企業從事了人造板這個行業,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
生產技術的提升,自然就意味著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會出現較大的提升,然而讓人失望的卻是中國人造板的整體質量卻在逐漸下降。這讓人十分不解和痛心。究其原因,首先近幾年出臺的人造板業生產標準隨波逐流越定越低,如握釘力技術標準指標已經不作為生產指標列進去了。用更高的技術來生產標準更低的產品,每年的人造板質量抽檢的合格率當然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中國的眾多產業中,木制品產業在全世界都拿得出手,中國人是應該有信心的。按照現在的生產技術,中國完全可以制定更高的人造板生產標準,而不是降低這個標準。這樣才能讓人造板業向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高教授說。
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差質量人造板充斥市場。
高教授指出目前人造板存在的質量問題最為嚴重的是力學性能方面,如靜曲強度、內結合強度、表面結合強度、防潮性、握螺釘力、公稱尺寸偏差等問題。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人造板的使用壽命。目前人造板使用壽命已經大幅度縮減,有些甚至僅為以前使用壽命的三分之一。高教授對這種情況感到十分心痛和苦惱,他說:“這不僅是欺騙了消費者,造成消費者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大大浪費了森林資源。”
在這些影響人造板使用壽命的因素中,公稱尺寸偏差問題的檢測最為容易,只要有尺子就可以檢測出來,F在市面上,13、14厘厚的板材也當做15厘來賣,板材厚度不足現象已經發展成為行規,這其實是變相的偷工減料的做法。行業發展成這樣,實在讓人痛心。再有就是假冒偽劣的人造板充斥市場,嚴重攪亂市場經營秩序,導致正規品牌生產廠家雖深惡痛絕卻無可耐何。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于政府部門監管不力。政府部門監管不力除了缺乏資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職能錯位和監管重心不明確。高教授指出,其實要監管好人造板的質量,監管的重心應該在于市場。按照標準來處理,誰不達標就重罰,逐次增加罰款數額。多次被重罰而不整改就吊銷執照。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嚴格監管市場的人造板,相信人造板的質量自然能大大提高。
“前幾年中國的人造板在甲醛釋放量上一直存在較大問題,但現在的情況正在不斷好轉。原因就在于消費者對家居環境健康問題日益關心,使得國家部門對人造板甲醛釋放量的檢測尤為嚴格,因此現在這個問題就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說,如果政府部門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人造板的質量問題就會迅速得到改善。”高教授說。
過度依靠國外市場,賤賣中國制造讓人心痛
中國制造為什么一直都被國外消費者認為是“廉價品”的代名詞,主要是因為其附加值過低,出賣的是勞動力。
但中國人造板的生產技術在近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膠合板的生產技術,早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僅從中國的人造板來看,我們也是在賣技術含量,中國的板材不應該成為廉價品。
然而中國的人造板過度依賴出口,這個比例高達40%,為了吸引國外的訂單,中國的人造板企業不斷通過壓價來競爭。以中纖板為例,平均每1m3中密度纖維板依靠國家退稅才能有170元左右的利潤,如果取消了國家退稅,中密度纖維板利潤則只有50-150元/m3。如此低的利潤,難怪我們的產品一直會被外國人稱為“廉價品”。
根據海關統計資料表明,1-7月廣東累計出口膠合板21.48萬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64.51%;出口中纖板5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74.24%;出口刨花板比上年同期增長103.62%。面對著中國人造板出口的成績,我們不僅有點悲哀,為什么我們要如此賤賣自己辛苦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呢?
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情況繼續下去,很難想象作為國家充滿實力和前景的行業——人造板業的明天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當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不斷下降,“廉價品”的頭銜又一直揮之不去,那我們成為“成為世界人造板生產、消費和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又有什么意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