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尼古拉、拉斐爾……一個個藝術家的名字近兩年在各大地板品牌的產品單頁上頻頻出現,慢慢取代了“茶馬古道”、“國色天香”等老前輩。洋面孔的出現成為了一種潮流,與此同時也標志著地板系列命名進入了后文化時代。
其實在注重文化的當下,拋棄無意義的意境借代,轉而側重藝術觀感,無疑是地板企業的一種覺醒,但是是否每一個洋名之后都有產品內涵加以承托呢?
其實地板行業的“雷”一直存在著,總有那么一部分企業認為復制比創造來得效果。近幾年不管是從產品宣傳、營銷策略、產品功能表現上都很雷同,就是這樣的環境加劇了地板行業同質化的競爭。如今隨著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地板行業不僅產品同質化未見消散,反而又衍生出了文化的同質化。部分廠家率性而為的套用洋名,除了讓消費者重回舊日不知所云的境地外,更造就了新一輪文化挖掘風潮,讓諸多藝術大師泉下不安。
地板文化“雷”翻消費者 產品文化觀怎樣定位?
據一項網絡調查,未來有意采購木地板 ,消費者對木地板的需求,已經由單純的功能需求轉向文化需求。地板消費理念的轉型,使消費者從喜歡購買傳統的大規模工業制成品,轉變為追求手工地板生產 所帶來的個性化和時尚感。為了迎合這個消費群體,很多企業開始對自身產品進行了文化包裝,從中國古代文化、西方古典文化、現代文化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和創意靈感。旨在提高木地板本身的文化表現力,使結構、造型簡單,創意空間有限的木地板變身為一種文化產品。從而試圖在激烈的競爭狀態中,第一時間捕獲消費者的芳心。
正是這股文化包裝的風將有些企業刮得有點暈頭轉向,當他們還不知道怎么樣將地板的工藝與文化聯系起來的時候,就盲目的給自己的產品取名、包裝,有些根本就沒產品技術和工藝的支撐,也在跟著這個伍隊后面,甚至鬧出不大不小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