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者現場體驗
見習記者 樂毅 實習生 陳曉健
雄渾低沉的鐘聲,讓人聽后物我兩忘思緒翩飛;清脆悅耳的磬聲,則如潺潺清泉流過心田。日前,記者來到武漢音樂學院的編鐘音樂廳,有幸領略了該館的鎮館之寶“楚曾編鐘”的天籟之音,一探它背后埋藏了千年的秘密。
現場享受貴族音樂
走進編鐘音樂廳,同行的探秘者發現,偌大的音樂廳居然沒有音響設備!皩I的音樂廳不用擴音設備,聽眾完全可以聽到人和器樂的原聲!痹撔@钣灼浇淌诮忉,音樂廳的結構和建筑材料都非?季,對表演者的唱功和樂器要求也很高。
廳內轉了一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見見鎮館之寶——編鐘。李教授笑著打開舞臺外的一個側門: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編鐘,部分已經染上了銅綠,充滿了遠古氣息。
“這套楚曾編鐘是仿造曾侯乙編鐘而制,由100個弧口編鐘和一個平口镈鐘組成,它的分布格局按照古代禮制,三面編鐘一面編磬!敝v到興起,李幼平教授拿起鐘錘,即興演奏一曲,錯落有致、綿延悠長的鐘聲讓大家的思緒隨之徜徉在飄渺的空間里。
據李教授介紹,編鐘屬禮樂,在中國古代,王、侯、大夫、士四個階層能享受的編鐘樂規格都有區別,“你們現在享受的,可是周王級別的待遇!”李教授笑著說。
“一鐘雙音”證實七音音階
“中國音樂通常被認為五音音階,但編鐘的出土打破了這一說法!敝v到這一點,李教授讓記者用鐘錘在一口編鐘的正中和側面各敲擊了一下,發出的是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雄渾,一個清脆。
看到記者迷惑的表情,李教授吃力地把編鐘的底部翻過來。原來,鐘的內壁厚薄不一樣。“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合瓦形的扁口鐘適合做樂器’,而一般寺廟的梵鐘只適合做響器!崩罱淌诮榻B,我國最早發射的衛星上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編鐘演奏的,“如果按照傳統的五音音階論,就不能演奏出完整樂曲,因為差兩個音!
李教授說,他的導師黃翔鵬1977年就對傳統中國使用五音音階的觀點提出質疑,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鐘體上清楚標明了各部分的音高,黃先生的觀點得到強有力的佐證!耙荤婋p音充分證明,傳統中國除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外,還有兩個變聲‘變宮’和‘變徵’!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