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由于生產廠家的實力不同,不僅是維修年限,就連服務項目家居企業也是與家電行業存在很大差異。比如說,家電企業往往會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專門的配送中心和維修網點,接受全國聯保,生產廠家或其特約維修點會提供統一標準的服務,而在家居行業,除了少量有規模的企業有全國性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外,很多企業基本都做不到。
五嘆:上門時間遙遙無期
很多家居企業對消費者提出的保修要求,如最遲何時答復、何時上門維修等都并無明確的規定。在采訪過程中,不少消費者反映,保修電話要么遲遲沒人接,要么要聽一段長長的電話錄音讓人煩心,要么打了好幾次電話都沒有安排師傅上門維修,讓人對保修失去信心。
六嘆:榜樣效應并不明顯
當然,家具行業的維修服務也有亮點,知名品牌商家提供的保修服務相對較好,有些家居產品提供3年左右的保修服務和終身的維護服務,一些知名實木家具品牌保修期則長達10年。
價格更高的紅木產品,其保修服務又會好很多。據《紅木古典家具供應商》雜志的負責人介紹,很多紅木企業都推出了“一年包退,三年包換,終生保養”等服務政策。知名品牌企業在這方面會做得更好一些。該負責人介紹說,紅木家具和別的家具不一樣,很多現代家具用了幾年之后就沒用了,但紅木是越老越值錢,越用越好看,所以生產企業對自己產品自然有了勇于承擔的保修責任。
只可惜家居行業太分散,品牌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并不大,示范效應并不明顯,瑕不掩瑜。
困惑篇消費者對保修問題“了”而不“解”
消費者自身是否也有責任?現場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家具、建材產品也有保修,并且有八成以上的人在購買時都會主動了解保修和售后服務事項,但大多數人都是“了”而不“解”,因為半數以上的消費者對家具、建材的保修年限完全不清楚,保修范圍更是不甚了了,當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之后,近三成人都會選擇自己修理或花錢另外找人修理。而真正尋求保修服務的人還不到兩成。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年家電市場上也是因為有了眾多維權事件后才會換來今天的如此規范,價值不菲的家居產品保修問題,消費者是否也應該更主動一些、更積極一些呢?